“包的,666那种话……你脑子里其他的优美的、好的语言,都被覆盖了。”近日,江西省九江市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面对学生频繁使用网络热梗的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网梗”在学生之间风靡,让不少家长产生“同款焦虑”,也引发了公众对青少年语言习惯的广泛担忧。带着对“网络梗进校园”现象的关注,11月6日下午,央广网记者前往九江双语实验学校,实地探访这位引发热议的刘小娟老师。
“听不懂孩子们的‘网梗’
我怀疑自己‘老了’”
“同学们,谁能说说‘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里,藏着怎样的画面?”当记者见到刘小娟的时候,她正在小学四年级的课堂给孩子们上古诗词课。课堂上,刘小娟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讲着李广将军抗击匈奴的故事。
![]()
刘小娟正在给孩子们上古诗词课(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这段视频是我随手拍的,没想到发出去后会这么火。”刘小娟是江西九江双语实验学校的一名班主任。在课后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这位执教9年的班主任坦言,视频的意外走火让她始料未及:“很多家长留言说‘我家孩子也这样,开口就是芭比Q’,还有网友担心‘孩子会不会不会好好说话了’。”也有不少人表示“希望老师分享下怎么去纠正孩子喜欢用‘网梗’说话的习惯”。
作为一名“90后”老师,刘小娟有点无奈地告诉记者,她觉得自己似乎“老了”。“孩子们说的很多话我开始听不懂,什么‘666’‘小黑子’,还有‘XSWL’,像说暗号一样。”刘小娟苦笑道。
“我担心‘网梗’扼住了孩子们的表达”
“我有一种焦虑,我担心这些网络梗扼住孩子们的表达,我已经发现有些孩子离开了‘网梗’,变得不会表达了。”刘小娟告诉记者,在学生们接触社交媒体、网络直播、游戏平台的过程中,“网梗”已经悄然渗透进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
某社交平台上“网梗”泛滥(来源:某网络社交平台)
“觉得说‘包的’‘老六’很酷,能跟同学玩到一块儿,不说就像融不进去。”记者在校园里随机采访时,一些中小学生反映,网络烂梗似乎是他们社交时的“必需品”。“如果听不懂同学们说话,会被同学嘲笑说,‘你连这个都不懂,真是XSWL(记者注:笑死我了)’!”还有的孩子表示,使用特定的段子梗,被认为是一种潮流和群体间的社交资本,可以避免在交流中被边缘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其中混杂了许多贬低他人、不良导向的烂梗。刘小娟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听到几个男生课间玩闹时随口冒出“唐人”这个词,语气里带着调侃。起初她没在意,直到后来有学生悄悄告诉她,这个词在网上是骂人的话。刘小娟上网查询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词汇,竟然是暗指“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恶毒烂梗。“当时我非常生气,这些包含歧视和恶意的词语,怎么能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有多伤人。”
“我希望孩子们说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不是‘YYDS’”
“孩子的语言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改变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刘小娟告诉记者,在网上火起来后,她思考了很久,决定从自己的课堂上一点点去改变,让孩子们在经典著作中寻找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文字。
![]()
刘小娟正在批改作业(央广网记者胡斐 摄)
刘小娟说,她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学生在开心时会自然想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不是“YYDS”;提到友谊,会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不是“CPDD”。“当传统文化里的语言真正成为孩子表达的‘本能’,他们才不会再被网络梗‘困住’,而是能拥有更丰富、更深刻的表达力。”刘小娟说话时,眼中充满期待。
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