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狭窄一般能活几年?” 这一问题困扰着许多患者。不少人在确诊后,因担心寿命缩短而陷入焦虑,首要关心的便是 “这病会影响寿命吗?能活几年?”。对此,北京融科医院孙建平主任给出的答案却出乎很多人意料:只要及时干预、找对方法,血管狭窄患者别说活几年,健康生活几十年都不成问题,这一观点让不少患者放下了焦虑。
![]()
在探讨血管狭窄的干预方法前,孙建平主任首先从中医角度解析了其形成根源。他认为,血管狭窄在中医范畴可归为 “血瘀”“痰浊”“脉络痹阻” 等问题,其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核心病机在于 “气血不畅”。
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人体 “气虚” 渐显,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不足,血液流速减慢,久而久之便容易在血管内壁沉积,形成 “血瘀”,导致血管管腔变窄。
另一方面,现代人饮食油腻、缺乏运动、情志不调等习惯,易滋生 “痰浊”。痰浊与血瘀相互交织,附着在血管壁上,逐渐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最终影响全身脏器的血液供应。
孙建平主任耐心解释道:“血管狭窄患者的寿命长短并非一锤定音,取决于是否能抓住两个核心环节:及时干预、找对方法。这两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
1.及时干预
血管狭窄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干预难度和效果差异巨大。孙建平主任提醒,很多患者因早期无症状而忽视干预,等到出现明显不适时已发展为重度狭窄,不仅治疗难度增加,也错过了最佳调理时机。因此,“早发现、早干预” 是延长寿命的第一步。
轻度狭窄(狭窄率<50%):此时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但血管壁已开始出现脂质沉积。若能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并配合调理,可有效延缓甚至阻止狭窄进展。
中度狭窄(狭窄率 50%-70%):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胸闷等供血不足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重度狭窄(狭窄率>70%):可能导致急性心梗、脑梗等致命风险,部分情况可以保守调理,但严重的情况下需要手术介入。不过手术并非 “一劳永逸”,术后仍需长期调理以防止再次狭窄。
2. 找对方法
提到血管狭窄的治疗,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或在严重时接受手术。孙建平主任指出,这些方法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医在血管狭窄的调理中,有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优势。
益气:通过黄芪、党参等药材补充元气,增强血液运行动力,从根源上减少血液沉积。
活血:使用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材,疏通瘀堵的血管,改善局部供血。
化痰:针对 “痰浊” 问题,用陈皮、茯苓、半夏等药材健脾化痰,减少血管壁的 “痰浊沉积”。
通络:借助地龙等通络药材,打通全身脉络,让气血运行更顺畅。
但要注意的是,中医调理虽有优势,孙建平主任却并非否定西医的作用,而是主张 “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这才是他眼中治疗血管狭窄的理想方法。
相信孙建平主任的这一番话,不仅打破了大家对血管狭窄的 “恐惧认知”,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西医结合在心脑血管疾病调理中的价值。对于血管狭窄患者而言,与其纠结 “还能活几年”,不如尽早行动 —— 及时就医评估病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案,才能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