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现实中,人被子弹击中后还能活多久?老兵:别再被电视剧误导了

0
分享至

在抗战题材电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战士身中多弹,仍可冲锋陷阵、英勇作战的戏码。

一颗子弹命中肩膀,他只皱皱眉头就继续厮杀;多发贯穿伤,他还能冲上高地、血战到底。

观众为之热血沸腾,在现实中,被子弹击中意味着什么?到底能活多久

生死只在一发之间

许多人并不了解子弹的本质。

他们以为那只是一个金属小球,在枪声响起的一瞬,射向敌人,留下一个圆洞和一点疼痛。

可事实上,现代枪械所使用的子弹结构复杂,杀伤方式极其多样。



一枚子弹可以细分为弹头、弹壳、火药和底火,它不只是穿透,它能爆裂、震荡、撕扯。

尤其是军用步枪或狙击枪发射的子弹,射速可达每秒800米以上,这样的速度击中人体,造成的远不只是表面上的“打一个窟窿”那么简单。

子弹进入人体时,不会像电视剧里那样“稳稳地”打进去再“规规矩矩”地飞出去。

它在接触皮肤的那一瞬,强大的动能会迅速破坏接触点的肌肉组织。

如果是中小口径的步枪弹,在击中后还会在体内产生“暂时性空腔”,也就是那种短时间内被撕裂的内部空间,使得周围组织瞬间被震开,而不仅仅是刺穿。



这种空腔可能会让靠近弹道的器官,在没有直接命中的情况下也被波及撕裂。

更致命的是高口径子弹,如反器材狙击步枪使用的12.7毫米弹药,这类弹药原本是为摧毁轻型装甲车辆和军用设备而设计的,却常被用来对付人员。

一旦击中人体,不论部位,几乎都意味着当场死亡。

“一发12.7毫米的子弹打在士兵身上,前面是一个进弹孔,后面就是一个血肉模糊的大洞。”

即使是口径较小的子弹,比如手枪使用的9毫米子弹,其杀伤力也绝不容小觑。



不要小看这颗看起来不如手指粗的金属弹头,一旦近距离击中头部,子弹在颅内高速旋转可能造成反跳,反复撞击脑组织,使得脑部像被搅拌机绞碎一般。

一个看起来不大的枪口,实际杀伤效果可能比一把匕首更快、更彻底、更不留情。

而决定一个人中弹后是否立即死亡的关键,在于子弹命中的部位。

被击中头部的后果几乎不用赘言,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如没有击穿脑干或未引发剧烈出血,大多数人难逃当场死亡的命运。



而如果子弹穿入咽喉部位,不但会打断呼吸通道,还会瞬间破坏大血管,几秒钟内就能失血致死。

心脏中弹更是直接宣判生命终结,子弹击穿心肌后血液会瞬间倒喷,整个心脏功能在两三秒内全面崩溃。

哪怕没有击中这些“要害”,子弹在击中胸腔或腹部等部位时,也极易造成不可逆的内部出血。

人类的身体内部有大量细小血管,一旦破裂,在没有及时处理的情况下,平均10到15分钟便可能因为失血过多而休克死亡。



医学统计显示,一旦失血量超过1000毫升,人体就会出现显著生命危险,2000毫升以上,几乎难以挽救。

此外,子弹击中的另一种可怕后果,是它在体内碎裂。

有些子弹在击中目标后会发生崩解,变成数个弹片在体内不同方向继续飞行。这些金属碎片或许不会立刻致命,但会带来持续性的疼痛、感染和组织损坏。

一些战后存活的士兵,体内依然残留着弹片,甚至终其一生都未能取出,常年忍受着病痛折磨。



更严重者,碎片在体内移动,还可能迟滞性损伤脊髓或大血管,变成身体里的“定时炸弹”。

真实战场上,这种“中弹未死”的状态其实极为痛苦。

疼痛、血流、意识模糊交织在一起,中弹者往往很难保持清醒,更不要说做出什么“举枪还击”的行为了。

即便是在现代战场,有紧急医疗队跟进、有直升机后送支援,有些伤员仍会因为伤口感染、出血控制不当而死于途中。



大多数人,在听见枪响的那一刻,结局已经注定。

血色回忆

那些曾经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老兵,才是最清楚子弹威力的人。

他们不会用夸张的词汇来形容中弹时的痛苦,因为那种痛,根本无法用语言完整地表达。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灼烧感,是从皮肤、肌肉、血管、神经一直穿透到灵魂的震颤。

真正见过子弹“亲吻”身体的人,根本不会把“中枪”当成戏剧里的英雄转场。

于文喜是抗战时期的一位老兵,在无数战斗中存活下来。



他曾回忆自己中弹的那一刻,那不是电视剧里常演的一个急停,一个皱眉,再继续战斗。

他说:“那是一种让人灵魂飞走的感觉,身体瞬间不是自己的。”

当时他正在跟随部队向高地转移,忽然之间胸口一热,耳边响起一声短促的炸裂,他低头一看,右臂已经血流如注——子弹从胸前擦过,穿透了整条手臂。

他没有马上倒下,但那一刻,他感到自己的意识像被抽走了一半,手臂剧烈颤抖,疼痛不是撕裂感,而像有人往肉里塞了一团燃烧的火。

同行的战友拉他就地卧倒,他的整个身体却无法协调,只能无力地任由鲜血滴落在泥土里。



那次他幸运地活了下来,可伤口感染了很久,手臂上留下一个常年不能愈合的疤痕。

每逢阴雨天气,那一段伤口就如烈火灼烧,仿佛子弹仍在肉中翻搅。

他后来严肃地说:“一枪没有要我命,但那不是因为我强,而是因为它没有打在要命的地方。”

在战场上,中弹的位置几乎决定了一名士兵的生死。

很多战友并没有那么幸运。

老兵们后来私下说:“中枪不是死在子弹上,是死在出血上。”



一旦大出血得不到控制,几分钟之内,人的意识就会涣散,心跳减弱,大脑供氧不足,然后是呼吸急促、四肢冰冷,最后归于寂静。

在那个医疗资源极为有限的年代,几乎没有战士能真正等来“及时的救治”。

不少老兵回忆,许多战友并不是死在枪口之下,而是在中弹后因无药可用、无医生处理而发炎溃烂。

一个轻微的枪伤,如果伤口未清理干净,就会迅速变成坏死的源头。

有的战士熬过了初期疼痛,却被高烧折磨到胡言乱语,伤口溃烂处甚至能闻到肉腐的臭味。



没过几天,人便不治身亡。

那时候没什么抗生素,更没有系统的感染控制手段,一次中弹,有时就是开启了一场慢性的死亡旅程。

更让人心碎的,是那些中弹后仍试图挣扎着爬起来作战的战士。

在一次伏击战中,一名姓赵的连长腹部中弹,倒地时还紧握着步枪。

当时战况激烈,医疗兵没能第一时间赶到。

据目击的士兵描述,赵连长在流血不止的情况下,用尽最后的力气爬行至掩体,用肩膀支住枪身继续射击。



他最终被抬下战场时,嘴角还有一丝笑容,可那笑容不过几分钟便定格。

战场的沉默中,这样的故事从不稀缺。

那些被子弹打中的人,大多数都不是喊叫着壮烈牺牲的。

他们的声音会越来越低,眼神也会慢慢失焦,然后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不再有知觉。

他们死得太快,快得连自己是否中弹都没来得及察觉。

这就是子弹在现实世界的模样,它只讲残酷。



防护

在多年实战经验中,最根本的“求生技能”并不是射击,而是“躲”。

子弹不会拐弯,也不认人,它所针对的是暴露的身体,特别是站立状态下的大面积目标。

早年间的战场教学手册中第一句就是:“在听到第一声枪响时,第一反应不是还击,而是卧倒。”

枪口的高度,决定了最容易命中的部位就是上半身和头部,一旦倒地,暴露面积缩小,致命部位的暴露几率骤降。



但仅仅是倒地还不够。

在现代战争中,士兵们通常还会携带沙袋、工兵锹等简易掩体工具,及时构筑出临时防线。

看似松散的沙袋,其实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子弹拦截器。

沙的沉重与颗粒之间的流动性,会快速吸收子弹动能,即使弹头勉强穿透一两层,威力也会大大削减。

当子弹真的击中了身体,真正的生死分界线,是“止血”这两个字。

士兵身上的急救包中,最重要的并非药物,而是止血带和止血粉。



在腿部、手臂等中弹后,几秒钟之内能否用止血带绑住伤口上方,几乎直接决定了是否能撑到后送医疗队到来。

止血带的缠绕位置、力度与时间,都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技巧,太松无效,太紧则可能导致肢体坏死。

尤其是面对股动脉、肱动脉这样的高压大血管,按压几秒远远不够,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果断应对。

可即便再专业的止血技术,也敌不过身体的脆弱。



于是,现代士兵在训练中被要求不仅要学会急救,更要学会“穿好防护”。

表面上看,防弹衣不过是普通衣物改装而成,柔软、轻便,甚至没有明显的金属装甲感。

但这层看似薄薄的织物,其实由一种叫做“凯夫拉”的高强度纤维编织而成。

这种纤维的强度是钢铁的三倍,但重量却只有其五分之一,可以在不影响士兵机动性的前提下提供最大化的防护。

防弹衣的设计讲究科学布局,前胸、后背与两侧为重点加固区域。

因为在交战过程中,大部分中弹都发生在正面交锋或转身退避之间。



凯夫拉层层交织成网,可有效缓解子弹的动能,避免其贯穿身体。

不是每一发子弹都能被完全挡下,但至少,它能将致命一击变成重伤,从而为医疗赢得黄金时间。

而另一样常被忽视的防护装备,是头盔。

不同于防弹衣主要用于抵挡子弹直接射击,头盔的重点任务是防碎片、防震荡。

在一场交战中,最频繁的并非正面子弹命中,而是各种炮弹爆炸后飞溅出的弹片、石块、金属碎屑。



这些高速小体积物质杀伤力同样可怕,头部一旦裸露,很可能瞬间失能甚至死亡。

现代军用头盔同样使用凯夫拉或复合材料制造,内侧设有缓震层,能有效吸收冲击力。

虽然正面面对高速步枪子弹时它依旧无能为力,但至少,它能为战士挡下一块飞来的弹片,也许就挡下了一次脑震荡后的瘫痪结局。

防护只是工具,真正能救命的,是经验与纪律。

许多老兵强调,决定你能否活下来的,不是你是否勇敢冲锋,而是你是否能在枪声响起时做出最正确的反应。



在那一瞬之间,能救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你有没有提前学会该怎么活。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三局逆转险胜!王祉怡首夺全运会女单金牌,陈雨菲遗憾无缘三连冠

三局逆转险胜!王祉怡首夺全运会女单金牌,陈雨菲遗憾无缘三连冠

全景体育V
2025-11-20 18:35:46
广东模特冠军乌龙事件!37号才是层层选出来的冠军,15号为太太组

广东模特冠军乌龙事件!37号才是层层选出来的冠军,15号为太太组

鋭娱之乐
2025-11-20 14:42:56
男团冠军诞生!他们等了32年,最大功臣不是王楚钦,37岁老将立功

男团冠军诞生!他们等了32年,最大功臣不是王楚钦,37岁老将立功

知轩体育
2025-11-20 21:08:53
日本还在继续强硬,美国却发出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

日本还在继续强硬,美国却发出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

明人明察
2025-11-19 19:43:09
打虎!毕宝文被查

打虎!毕宝文被查

新京报
2025-11-20 20:28:48
全运会男子4X100米:湖北队38秒60夺冠,广东队获得第四名

全运会男子4X100米:湖北队38秒60夺冠,广东队获得第四名

懂球帝
2025-11-20 20:38:09
宋慧乔懒得装了,挤出三分讥笑,就差冷哼一声了

宋慧乔懒得装了,挤出三分讥笑,就差冷哼一声了

安宁007
2025-11-20 07:44:21
胡彦斌与易梦玲无直接商业关联

胡彦斌与易梦玲无直接商业关联

雷达财经
2025-11-20 17:52:48
场均22+7+4!队史最强新秀!联盟最烂球队终于迎来救世主

场均22+7+4!队史最强新秀!联盟最烂球队终于迎来救世主

阿浪的篮球故事
2025-11-20 16:53:17
热词看未来|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

热词看未来|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

新华社
2025-11-19 09:43:23
深圳一模特大赛冠军因突破大众审美认知引发争议,有评委发文称“连评分表都没看到”,一联合主办单位回应只赞助了几千块

深圳一模特大赛冠军因突破大众审美认知引发争议,有评委发文称“连评分表都没看到”,一联合主办单位回应只赞助了几千块

极目新闻
2025-11-19 10:38:42
没条件别硬演,45岁霍建华用不修边幅的演技告诉内娱,如何演中偶

没条件别硬演,45岁霍建华用不修边幅的演技告诉内娱,如何演中偶

娱乐故事
2025-11-19 23:23:41
为什么说台海战争爆发,日本的介入比美国支持台湾还要可怕?

为什么说台海战争爆发,日本的介入比美国支持台湾还要可怕?

细语
2025-11-17 10:23:19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省公安厅原厅长毕宝文被查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省公安厅原厅长毕宝文被查

新京报
2025-11-20 20:07:14
蔡琳晒济州岛院子,种满瓜果蔬菜大的像庄园,9年不拍戏仍不差钱

蔡琳晒济州岛院子,种满瓜果蔬菜大的像庄园,9年不拍戏仍不差钱

八怪娱
2025-11-17 19:59:09
开拓者1分遭绝杀!可怕的不是杨瀚森得2分,而是连轮换出场达不到

开拓者1分遭绝杀!可怕的不是杨瀚森得2分,而是连轮换出场达不到

侃球熊弟
2025-11-20 13:12:09
中国官员双手插兜后续:日方上下齐破防,刘劲松及外交部分别回应

中国官员双手插兜后续:日方上下齐破防,刘劲松及外交部分别回应

吭哧有力
2025-11-19 17:58:37
相差16岁的热恋!胡彦斌吃得好?还是易梦玲找到了隐形富豪?

相差16岁的热恋!胡彦斌吃得好?还是易梦玲找到了隐形富豪?

非常先生看娱乐
2025-11-20 17:55:46
胡彦斌与易梦玲恋情被曝光,看完网友评论,快要笑死在评论区了

胡彦斌与易梦玲恋情被曝光,看完网友评论,快要笑死在评论区了

娱乐圈笔娱君
2025-11-20 16:27:30
正接受调查!首席科学家被曝只有高中学历,院士头衔造假,30 年履历全靠编

正接受调查!首席科学家被曝只有高中学历,院士头衔造假,30 年履历全靠编

生物学霸
2025-11-18 17:22:15
2025-11-21 00:40:49
丞丞故事汇
丞丞故事汇
不知道说些说明
202文章数 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军事要闻

日本称已向美国出口爱国者导弹

头条要闻

媒体:中日之间交锋继续 全世界都是"当事方"

头条要闻

媒体:中日之间交锋继续 全世界都是"当事方"

体育要闻

Faker,何以成为Faker

娱乐要闻

胡彦斌的每一任都是大美女

财经要闻

揭秘三体公司原CEO许垚投毒杀人案始末

科技要闻

马云发话了:冲第一

汽车要闻

AI驱动内容营销新纪元 2026网易年度新车总评榜揭晓

态度原创

教育
房产
艺术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教育要闻

家长怒斥:睡眠剥夺!初中生不早于8点到校,能否强制落地?官方回复了

房产要闻

超95亿!三亚巨量资产,突然甩出!

艺术要闻

惊!评委曝光参赛照片致命错误,快来看看!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日本称已向美国出口爱国者导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