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唐太宗李世民一生荣耀,却总绕不开玄武门。史书笔墨、野史风云,玄武门之变像是一道剪影,打在李世民头顶。他的王者心计,军旅威名,让古今评说不休。可到了兄弟相残的事儿上面,谁都难免心头一跳。
![]()
其实,这桩事仔细翻翻,疑点挺多。李世民的狠准快,其实压根不是既定的胜局。反正有不少说法,李建成如果心腹护卫没出岔子,也许死的就不是他。真的假的?谁都不敢打包票。
当时他们兄弟的关系,远不是什么血海深仇。打小一起长大,起初还挺和气。有了李渊起兵,家里成了天下最有势力的新主,气氛逐渐变味了。权力一旦临近,兄弟之情能保几成?估计很难说清。
![]()
李渊的运道也别提多好。儿子里,李建成有嫡长的身份,李世民军功显赫,李元吉也不差。随便立哪一个当太子,都是豪门棋局的赢家。这种情况下,他程式化选择了李建成。这没错,理儿摆在那。
可太子的职责本就不让他冒险。出征、迎敌,基本都给了李世民和李元吉。李元吉本来智谋过人,可刀剑面前又不顶用。这样一来,李世民分到绝大部分军功,舆论风向越来越偏。是不是李渊原本所盼,就说不准了。
![]()
李渊很早就不愿意一边倒,毕竟他见识过隋末的乱象。做皇帝,不仅要防家里,还得防身边臣子一家独大的野望。制衡,才是他的原则。哪怕对亲儿子,也是一样的套路吧。
李世民后来说,父亲年轻时曾许诺把皇位传给自己,很多人呵呵一笑,说这是夺位后编的理由。换个角度想,也许李渊就用这些话激励两个儿子内斗呢?反正,李渊的很多做法,表面看是偏袒李建成,更像是在搅局。真昏庸的话,能打下天下吗?
![]()
其实,李渊一心想稳住朝堂平衡,谁当太子不关键,只要自己皇位硬如铁。兄弟二人,只不过是一双棋子。这种做法,倒让局势越来越紧。结果他可能小瞧了李世民的胆魄和手腕。谁想到最后,刀锋指向亲兄弟。
关于玄武门之变,外头总有人觉得李世民必胜。实际上,他心理也没啥底气。李建成不断施压,李渊态度又让事情复杂。李世民左右的人也各有算计,有人支持兵变,有人怕事情太大收不住。那会儿局势没那么明朗,李世民半夜也许都在犹豫呢。这场兄弟死斗,到底真有必胜把握吗?估计连他都不信。
![]()
最关键的是,李建成身边那五个心腹不一般。如果全都在场,李世民未必能活着出来。李建成大意了,没带亲兵,也没把五人叫到身边。李元吉还特意提醒,一旦进宫,最好把全部人马和护卫拉上。他偏偏嫌疑心太重,怕父亲还在场,显得心虚,最后什么准备都没做。
就这样,李世民处处见机抢先,手里的优势实在有限。说他占尽天时地利?未见得。多数是有心算无心,运气加胆魄凑一块儿,才有后来的结果。要是那五个心腹真在,一切难说,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
五大心腹说起来各有来头。第一个罗艺,声名最大。正史记载他战力极强,幽州、营州一方诸侯,常年和突厥交锋,战场经验老道。小说还把他写得天花乱坠,其实本人不贪权,只图富贵。因为李建成给了足够恩惠,他才站队太子一边。
古代征战,罗艺让突厥闻风丧胆。突厥哨卒遇到他,基本转身就跑。能让敌人如此忌惮,实力到底强到什么程度?大致可做个想象。
![]()
第二个心腹,李瑗,宗室出身。他和王君廓是亲家,王君廓打仗也是一把好手。一旦李瑗参加宫变,这位亲家少不了跟着一起出手。手里有重兵,算是关键力量之一。那天没在场,彻底断了太子一条臂膀。
第三是冯立。这人说起来不是贵族世家,却是李建成亲自提拔的亲兵首领。对太子的忠诚度很高。事发后,他带着人直接冲玄武门,能看出死心塌地。要是当时也在宫里,局势绝不轻松。
![]()
韦挺、王珪,一个做太子智囊,一个出谋划策,一直受宠信。如果两人在场,太子绝不只带十来个随从进宫。可惜他们都被李渊流放了,玄武门当天根本帮不上忙。
五大心腹中,有能出战的,有能担当计策的。这种配置,外有猛将,内有谋士。李建成原本可以让宫门变成铁桶,可惜这种可能没有发生。他信错了形势,结果失去主动权。是不是因为性格本就犹豫?还是自以为太子的身份能自保?谁知道内心真正的理由。
![]()
事已至此,李建成败了。可五大心腹并不是就此全灭。李世民处理他们的方式,可以说既有权谋,也带点复杂感情。有时候看着像宽宏大量,有时候又像赶尽杀绝,完全不对等。也许权倾天下的人,处理仇敌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仁”。
罗艺后来没受李世民迫害,授予高官厚禄——开府仪同三司,食邑上千户。待遇是真不低。他自己却不安心,担心秋后算账。偏偏遇到一个相士,说媳妇贵不可言,未来母仪天下。罗艺于是脑子一热,意图篡唐自立。看似荒唐,其实流言和疑神疑鬼,天下多少人就为此搭上性命。
![]()
李瑗的结局就更激烈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让李渊下旨召他入宫。这味儿哪里都像鸿门宴,他当然不干。手里有十万兵、和突厥结盟,完全可以打一场。可惜队友反水,局势转瞬颠覆。最终还是被杀头,下场比罗艺还惨。
冯立的命运之路拐了个弯。效忠李建成毫不犹豫,亲兵前扑惜败。斩了玄武门守将敬君弘,其实吓得李世民不敢掉以轻心。冯立明白形势已去,最后选择逃散。李世民放了他,让他地方做官。冯立感恩,也就安安分分死在公事上。说他忠,也行;说他无能,也行。太顺滑了,缺点什么?
![]()
王珪和韦挺,身为文臣,根本不是李世民的重点打击对象。虽有牵连却全身而退。王珪先被重用,甚至成了中书令、侍中一类宰相职。韦挺凭王珪举荐,也做到御史大夫,最后被贬象州,总归还算有体面。两个人,权势消长,终了都没太出格。这结果让人反复琢磨,一会儿觉得唐太宗有度,一会儿觉得是权斗余波。
有意思的是,五个心腹各有结局。李世民对他们的宽容与否,采纳了利益考量、声望考量,甚至还有点私心。表面上看起来,他容得下对手。但从另一些角度讲,他只容得下“解决”过的大敌。冯立被放是出于宽容?可能也是出于无力。罗艺造反那种后果,没人能避免。
![]()
这么一来,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兄弟争权,更是心腹之间的棋局。胜负、死生、流放、重用,或许风云变幻里没有绝对答案。即使李世民胜了,那条路也未见得是最优选。说宽宏大量,偶尔像套路,说手段凌厉,偶尔又像无为而治。谁说得准新时代的赢家必须狠到骨子里?
乱世出英雄,也出枭雄。权谋背后,家族、忠诚、无数人的命运被挤压进一个小小的节点。李建成被杀只是表象。臣子们有各自结局,大多浮沉于李世民的掌控之下。他们的故事,你说是戏剧?还是偶然?其实也许只是王朝运行的一种必然。
![]()
玄武门之变,在中国历史上成了一道回不去的坎。李世民的荣耀和污点,掺在一起。历史评判权归众人,众说纷纭。或许,关于胜负成败,有时候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哪种力量最终压倒了另一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