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建个体化精准诊疗体系 显著提升胰腺癌的诊疗水平
胰腺癌预后极差,被称为“癌中之王”,究其原因为早期诊断率低,术后复发及转移率高,而其中机制未明。近10年来,针对“如何提高胰腺癌的诊疗效果”这一临床问题,广东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陈汝福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胰腺癌个体化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极大推动了我国胰腺外科的发展。该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实现了以下3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创新。(1)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基于不同分期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流程,在国内率先制定了我国胰腺癌个体化诊疗规范化的相关共识和指南,推动了中晚期胰腺癌的诊疗决策优化。(2)首次在国际上提出“胰腺癌需要神经清扫”的理念,并创新程序化腹腔镜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制定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专家共识》,独创“三针法”胰肠吻合方法,首创“以血管为轴心的个体化入路”的程序化微创术式,并向全国500余家基层医院进行推广,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胰腺癌的微创精准化治疗进程。(3)探索及推进基于转化医学研究的个体化诊疗模式:首次在国际上报道吸烟诱发胰腺癌及胰腺癌相关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基于此将早期胰腺癌筛查效率提高200倍以上,相关成果发表于Sci Trans Med、Diabetologia等期刊,并被《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胰腺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等指南采纳。
项目组表示,基于上述系列研究,团队代表华南地区参与构建了全球最大的胰腺癌数据库——胰腺疾病大数据平台,搭建了国际最大的早期胰腺癌血清样本库,革新了我国胰腺癌转化研究的模式,从丰富的真实世界数据层面推动了我国胰腺癌的个体化诊疗研究进展。该项目从早诊到根治、从微创到精准、从基础科学到临床转化的三维立体网络层面构建并推广了适用于我国胰腺癌患者的个体化精准诊疗体系,显著改变了我国胰腺癌的治疗现状,全方位推动了我国胰腺癌的个体化诊疗研究进展。
■十二载攻坚创新诊疗体系 提升重度颈椎疾患诊疗水平
重度颈椎疾患是一类涵盖重度颈椎退变、畸形、肿瘤及罕见病等复杂病症的疑难疾病,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临床诊疗极具挑战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宝戈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重度颈椎疾患关键诊疗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广”研究,历经12年,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全国范围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重度颈椎疾患整体诊疗水平。该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有:(1)建立颈椎病专病电子病历数据集团体标准,为重度颈椎疾患标准化诊疗提供基础。项目组通过9858例大样本,建立国人各年龄段关键颈椎动力学参数及运动模式数据库,揭示了重度颈椎疾患力学原理及形态学特点,牵头制定了颈椎病专病电子病历数据集团体标准。(2)首次针对重度颈椎疾患提出量化质化综合评估标准,攻克诊断与评估难题。项目组提出重度颈椎疾患量化质化综合评估标准,将术前对颈椎间盘退变程度评估误差从17.9%降至11.1%,不同资历医师间评估误差由24.2%降至20.1%,明确导致脊髓功能损害的7°颈椎节段后凸阈值,实现了重度颈椎疾患诊断均质化。(3)研发关键器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重度颈椎畸形截骨技术,显著提高了手术效果。项目组研发专有器械,获专利3项,其中颈胸交界区畸形截骨矫形专用器械——新型双头钉联合双棒固定系统获“优促计划”赋能项目支持;首次提出了颈前路经椎间椎体后缘截骨(ATIVO)、颈后路后外侧截骨(PLO)及钩椎关节截骨改良分型;推广应用手术关键技术保障手术安全;重度颈椎畸形术后致残率由43.2%降至23.5%。(4)首次发现并命名上颈椎新韧带及其骨化征象。项目组首次发现上颈椎新韧带,命名为寰枕间韧带,揭示了该韧带易骨化现象,阐明了其临床分型及意义。
成果经10年15家医院推广,诊治患者4206例,效果满意,培训全国脊柱外科医生1800名。项目组将持续致力于研究成果深度推广与创新转化,发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国家卫健委脊柱显微外科专项能力培训基地等平台优势,将创新技术和诊疗标准辐射全国,培养更多脊柱外科专业人才,契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展要求。
■攻坚肺癌治疗“卡脖子”难题 三大创新突破重塑生命希望
肺癌以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难治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更是临床治疗的“硬骨头”,传统放化疗疗效差、毒性大,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团队攻坚克难,围绕晚期NSCLC耐药性强、生存期短、缺乏精准预测标志物等核心问题,以国产原研药物安罗替尼为突破口,通过三大创新性成果重塑肺癌治疗范式。该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实现了以下3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创新:(1)创新性提出了多靶点抗血管药安罗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理念,独创难治型晚期NSCLC治疗策略,破解了耐药治疗瓶颈。项目组应用我国原研靶向肿瘤血管生成的多靶点小分子药物安罗替尼,主导开展难治型肺癌系列研究,使NSCLC患者生存显著延长,实现难治型肺癌全人群获益,并在国际上建立首个难治型NSCLC后线标准。(2)创新多靶点抗血管药安罗替尼联合治疗模式,提出了晚期NSCLC“去化疗”治疗新策略。项目组应用安罗替尼及免疫治疗药物治疗晚期NSCLC患者,首次提出了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的“去化疗”方案,一线治疗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阴性晚期NSCLC患者,为破解一线PD-L1阴性晚期NSCLC患者“去化疗”治疗瓶颈奠定了基础。(3)原创性基础与转化研究助力肺癌精准诊疗。项目组率先提出血浆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预测安罗替尼疗效,L1CAM、KLK5和TFAP2A介导抗血管药物的耐药,提出预测血管靶向药物多指标复合模型,为临床精准应用抗血管药物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相关成果在世界肺癌大会(WCLC)等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被多部指南列为肺癌后线治疗唯一推荐方案,填补了国际耐药晚期肺癌后线治疗的空白。
项目组表示,这些成果推动安罗替尼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目前已在全国3700多家医院广泛应用,累计惠及近13万名患者。未来,团队将聚焦开发更高效治疗策略、解析肺癌生物学特征、探索无创液态生物标志物动态监测,持续推动晚期NSCLC诊疗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迈进,为全球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整理:《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