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中三星发布S25 Edge这款产品之后,我们就曾针对超薄手机进行过讨论。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后续这类产品很有可能会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
最近市场上关于iPhone Air以及同类型的超薄产品的传闻,印证了我们的预测。站在眼下这个关头,有必要回过头来重新谈谈超薄手机。
01
“iPhone Air 们”表现不及预期
国行版iPhone Air最初虽然因eSIM政策的原因姗姗来迟,但距离其正式上市已经过去了半个月时间。从市场表现来看,这款产品并没有引爆超薄手机市场,反而呈现出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多方信息披露,iPhone Air国行版发售首周之后,激活量仅仅5万台。对于一款苹果手机来说,这个成绩只能用“惨淡”来形容。5万台是什么概念?同期的iPhone 17首周激活量达到了23.5万,iPhone 17 Pro为39.3万,而iPhone 17 Pro Max更是高达40.2万。这还是在iPhone 17和iPhone17 Pro系列上市后普遍缺货的情况下达成的。
![]()
换句话说,iPhone Air上市之后的首周激活量仅为“同门师兄弟们”的零头。
更早之前的三星S25 Edge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
根据此前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三星S25标准版、S25+和S25 Ultra全球一共卖出了超过2550万台。而主打超薄的S25 Edge卖出了多少呢?131万台。同样不及自家大哥S25 Ultra(1218万台)销量的零头。有确切的消息指出,因为销量不及预期,三星电子已经决定明年停止推出S26 Edge。
三星、苹果两大巨头的超薄旗舰产品遇冷,让本就一直对超薄手机持观望态度的国产手机厂商决心动摇。就在这几天有消息称,国内某厂商已经将原定于明年上半年上市的轻薄Air项目暂停。
![]()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更是在微博上直言:Air手机会带来用户体验的牺牲,从销售的实际情况看,的确非常小众。要看过段时间后,用户持续使用的比例。这似乎也在暗示,小米短时间内不会跟进超薄手机。
如此看来,超薄手机不仅仅是在用户那里没有获得认可。厂商层面,多数的手机品牌目前也没有兴趣在超薄机型上继续投入。
02
天生就是偏科生
为什么大家对iPhone Air、三星S25 Edge这类的超薄机型不感冒?
核心原因我认为就一点:为追求单一的轻薄形态,付出了远超用户接受底线的核心体验代价。
![]()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超薄本身就是一项充满妥协、权衡的设计。由于轻薄机身带来的内部空间的限制,超薄机身无法容纳更复杂、更强大的影像模块(比如iPhone Air就采用了单摄)。
同时为了追求极致轻薄,其电池容量也必然缩水。局促的续航能力,是当前所有超薄手机最令人诟病的问题。作为用户体验的基石,它严重制约了用户的行动自由和使用安全感。
极度的轻薄化,直接压缩了内部的散热空间,导致手机的热量导出效率降低。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手机发热的增加和性能的损失。
即便是采用同样处理器的情况下,超薄手机由于散热能力的不足,造成手机无法持续满血运行。在一些重度使用场景下,手机性能大打折扣。
![]()
从体验上看,超薄手机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偏科生”。其轻薄的手感带来的体验红利,无法弥补这些天然体验短板,用户自然更倾向于能力全面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超薄手机也带来了成本的上升。
其超薄设计所需的特殊材料和定制化元件,让它的很多元器件不能跟其他手机通用。比如iPhone Air为了追求极致的轻薄,将大部分的主板、元器件都集中到了机身上方的位置。从设计上看,这是手机进一步高度集成化的体现。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重新设计的内部架构、天线、材料,以及更精密的内部结构带来的良品率问题。
这些问题叠加起来,就造成超薄手机的单机成本和售价远高于普通手机。
![]()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决策就变得更为理性:对比标准版的iPhone 17,iPhone Air的售价贵了2000元。但在影像、续航等方面都打了折扣。对比Pro,只需要加1000元左右就能获得更全能的体验,更极致的拍照、续航和性能。这种价格锚定效应,使得超薄手机在性价比和价值的对比中,被前后夹击,处境尴尬。
03
对后续的启示与借鉴
短时间内,超薄机型的市场前景,我依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本质上,超薄机型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为了实现“减法”的外观,在内部进行了一场极其昂贵的“加法”工程。超薄机型要赢得市场认可,需要在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和精准定位之间找到平衡。
![]()
从演进方向上看,超薄机型需要解决用户对于续航、影像、价格的切实焦虑。在电池技术上,需要在保证超薄形态的同时,尽可能提升电池容量和能效,以实现轻薄长续航。
而影像方面,在无法堆叠多摄像头和大尺寸传感器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利用更强大的影像算法和AI能力,提升不同焦段、不同场景下的画质表现,以弥补硬件的短板。
![]()
在定位上,这类超薄机型的定位还需要重新明确,其自身轻薄的产品形态后续可以在时尚、潮流单品的属性上做强化,尽可能避免跟全能旗舰进行正面PK。在产品和功能层面,也需要作出更多针对性的体验和形态创新。面对国内的使用环境,这些超薄机型还需要配合运营商层面,解决诸如eSIM普及、推广过程中的流程和政策性难题。
总之,超薄手机的理想形态,不应是为了薄而处处妥协的“偏科生”,而应是集尖端技术于一身、提供舒适无感体验的差异化产品。
整体来看,iPhone Air是苹果继mini、Plus系列后,对iPhone中端产品线扩充的又一次尝试。这些机型都因过于强调某一单一特性(如小屏、大屏),未能成功切入一个稳定的市场区隔,最终表现均未达预期,这似乎已经足够说明一些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iPhone Air这类产品上的诸多创新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也给后续的产品提供了诸多的借鉴和参考。就比如传说中的折叠屏iPhone,势必会用到诸多iPhone Air上的成熟技术。
从这个角度看,它更像是在为未来更宏大的产品形态,进行一场深度的技术验证和市场预演,极有可能直接影响未来苹果,乃至整个手机行业在产品定义和定价策略。
超薄手机尽管当前没有获得足够亮眼的市场表现,但它证明了一个道理:在追求技术突破和形态创新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核心用户体验为代价。即便是苹果,也不例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