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闭馆 34 天!南京这座纪念馆的沉默,是对 30 万同胞最深的告慰

0
分享至

2025 年 11 月 9 日的南京,带着深秋特有的清冽与肃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络绎不绝的游客放缓了脚步,他们的身影在灰暗的展厅里缓缓移动,目光掠过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文物,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喻的沉重。有人在 "万人坑" 遗址前静静伫立,有人在遇难者名单墙前驻足凝视,还有人弯腰为和平鸽雕塑献上一束白菊。没有人高声交谈,连孩童都被这份庄重感染,紧紧牵着长辈的手,用稚嫩的眼神感受着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很少有人注意到,展厅入口处的公告栏前围起了小小的人群,一张醒目的闭馆通知让不少游客停下了脚步。通知上清晰写着:因筹备重要活动及场馆设备检修需要,纪念馆将于 2025 年 11 月 10 日至 12 月 13 日期间闭馆,12 月 14 日恢复正常开放。这个看似常规的闭馆公告,背后却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34 天后的 12 月 13 日,这里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而 2025 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也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 88 周年,这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回响,将在这座城市再次凝聚成震撼人心的力量。



对于常来南京的游客来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早已不是一座普通的场馆。它坐落在江东门,这片曾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大规模屠杀同胞的核心区域,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鲜血与泪水。自 1985 年建成开放以来,这里就成为了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精神地标,每年有超过千万人次的参观者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赶来,只为在历史的见证下,寄托哀思、汲取力量。



此次闭馆公告发布后,不少游客特意调整行程,赶在 11 月 9 日这天前来参观。来自北京的大学生李然和同学们站在纪念馆广场上,望着巨大的和平钟久久不语。"我们本来计划下周来南京,看到闭馆通知后特意提前了行程。" 李然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80 年前的胜利来之不易,88 年前的伤痛刻骨铭心,能在公祭仪式前走进纪念馆,亲身感受这段历史,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



和李然一样,许多游客都怀着相似的心情。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带着对往事的记忆专程前来;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书本之外寻找历史的真相;还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用最直观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遇难者名单墙前,一位父亲指着密密麻麻的名字,轻声向孩子讲述着 88 年前发生的惨剧;在幸存者证言展区,几位年轻人戴着耳机,认真聆听着老人留下的珍贵口述,时不时擦拭眼角的泪水。



纪念馆的闭馆,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暂停开放,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记忆。工作人员介绍,此次闭馆期间的筹备工作,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启动。成立专门的筹备领导小组,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反复打磨公祭仪式的每一个环节;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确保安保、后勤、宣传等各项保障工作落实到位。这些看似繁琐的筹备,都是为了让 12 月 13 日的公祭仪式更加庄重、肃穆,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与此同时,场馆设备检修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纪念馆内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是历史的直接见证,容不得半点马虎。工作人员将对展厅内的照明、通风、安防等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对部分展品进行清洁和修复,确保场馆以最佳状态迎接公祭仪式的到来。"这些文物和史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们承载着 30 万遇难同胞的冤魂,也记录着日军的暴行。" 一位负责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必须用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展品,让历史的真相永远清晰可辨。"



在筹备工作和设备检修背后,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责任。2025 年的特殊年份,让这场公祭仪式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80 年前,中国人民经过 14 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88 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惨案,30 万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回望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直至壮烈牺牲;赵一曼面对日军的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南京保卫战中,无数官兵浴血奋战,用生命践行着 "誓与南京共存亡" 的誓言。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他们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而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们,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用一生的时间见证和传承着这段记忆。截至 2024 年底,已有 6 位幸存者相继离世,他们带走了亲身经历的苦难,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证言。程福保老人永远记得,父亲被日军一枪击中胸部当场死亡,外公被日本兵踢进江里遇害,母亲怀着身孕艰难拉扯着家人度日;陈桂香老人逃脱日军魔爪的经历九死一生,奶奶为了保护她被日军残忍杀害,那个冰冷的枪托和刺耳的枪声,成为了她一辈子的噩梦;刘素珍老人 6 岁时被日军用开水烫伤右臂,地洞里躲避轰炸的恐惧,成为了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这些幸存者的证言,是日军暴行最直接的证据,也是最珍贵的历史遗产。他们曾一次次走进纪念馆,向参观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用颤抖的声音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如今,虽然越来越多的幸存者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话语依然在展厅里回响,提醒着每一个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值得欣慰的是,历史记忆的接力棒正在被稳稳接住。2025 年 8 月,首批 13 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他们都是幸存者的后代,从祖辈手中接过了传承历史、传播真相的重任。这些传承人中,有教师、有医生、有公务员,还有普通的企业职工,虽然职业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使命 —— 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被永远铭记,让祖辈的苦难不被遗忘,让和平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闭馆筹备的日子里,这些历史记忆传承人也没有停下脚步。他们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举办专题讲座、分享会,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历史。有的传承人带着祖辈的遗物,让听众直观感受那段岁月的苦难;有的传承人整理了详细的历史资料,用严谨的史实驳斥历史虚无主义;还有的传承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历史的记忆不会因为幸存者的离去而消失,反而会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清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闭馆,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铭记历史?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不是陈列在展厅里的文物,而是活生生的教训,是指引未来的明灯。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开创未来。



80 年的时间,足以让山河换新颜。如今的南京,早已不是 88 年前那个满目疮痍的城市。秦淮河畔游人如织,夫子庙前灯火辉煌,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河西新城高楼林立。这座曾饱经战火的城市,如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了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但无论城市如何发展,那段历史永远是南京最深刻的印记,也是南京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南京,历史记忆无处不在。除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有江南水泥厂旧址、燕子矶江滩、草鞋峡等多处南京大屠杀遗址遗迹,每一处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苦难。每年 12 月 13 日,南京城都会鸣响防空警报,汽车、火车、轮船停驶鸣笛,行人驻足默哀,用最庄重的方式缅怀遇难同胞。这种深入骨髓的纪念,已经成为了南京的城市传统,也成为了每个南京人的责任。



此次纪念馆闭馆筹备国家公祭仪式,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和平的珍视。公祭仪式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代表将齐聚江东门,共同缅怀 30 万遇难同胞。鸣响和平大钟、敬献花圈、默哀祈福、朗诵和平宣言,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对逝者的哀思,对和平的向往。通过这场仪式,我们要告诉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永远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要告诉遇难同胞:你们的苦难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愿望正在实现,如今的中国已经强大起来,再也不会任人欺凌;我们还要告诉后代:唯有铭记历史,才能珍惜和平;唯有自强不息,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这场公祭仪式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冲突不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军国主义抬头的风险不容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缅怀遇难同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它告诉我们,民族的尊严需要用实力来捍卫,国家的和平需要用奋斗来守护。



闭馆 34 天,是为了在 12 月 13 日那天,以最庄重的姿态告慰遇难同胞。在这段时间里,纪念馆虽然暂时关闭了大门,但历史的记忆并没有因此沉寂。相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着公祭仪式的筹备,关注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在网络上,相关话题持续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遇难同胞的缅怀,对和平的期盼。有人分享自己参观纪念馆的经历,有人讲述听长辈说起的抗战故事,还有人呼吁年轻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这些留言中,有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苦难,没有见过尸横遍野的惨状,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先辈的鲜血换来的。纪念馆的闭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铭记历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责任。我们要把对遇难同胞的缅怀,转化为努力奋斗的动力,用实际行动建设更加强大的中国,让和平之花永远绽放。"



11 月的南京,秋风萧瑟,但人们心中的敬意却愈发浓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闭馆公告,就像一份无声的邀约,邀请每一个人在 12 月 13 日那天,共同缅怀历史、祈愿和平。34 天的等待,是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为了一次震撼心灵的洗礼,是为了让历史的记忆永远流传。



在闭馆筹备的日子里,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依然在忙碌着。他们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反复演练每一个环节,只为在公祭仪式当天,给遇难同胞一份最庄重的告慰,给世人一份最深刻的警示。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不仅是在筹备一场仪式,更是在守护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88 年过去了,南京大屠杀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苦难的历史依然清晰如昨。30 万遇难同胞的冤魂,依然在期盼着正义与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闭馆,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铭记历史,让我们在暂停的脚步中,静下心来思考历史的意义,思考和平的珍贵。



12 月 13 日,当和平大钟再次鸣响,当花圈摆放在纪念馆广场,当所有人低头默哀,我们会明白:这段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这些遇难同胞永远不会被忘记,这种和平永远值得珍惜。而这座暂时关闭大门的纪念馆,也将在闭馆 34 天后,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参观者,继续讲述历史的真相,继续传递和平的理念。



闭馆是为了更好地开放,沉默是为了更响亮地发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 34 天闭馆,是对 30 万遇难同胞最深切的告慰,是对历史最庄重的敬畏,是对和平最坚定的守护。让我们共同等待 12 月 13 日的到来,在庄严肃穆的公祭仪式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愿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愿和平之光照耀每一个角落,愿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铭记历史中砥砺前行,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缅甸政府将拆除KK园区148栋建筑,其中包括KTV、医院和SPA会所,已拆除101栋

缅甸政府将拆除KK园区148栋建筑,其中包括KTV、医院和SPA会所,已拆除101栋

红星新闻
2025-11-09 18:35:50
警惕,北京警方近期已侦破多起这类案件!

警惕,北京警方近期已侦破多起这类案件!

大象新闻
2025-11-10 18:22:06
为什么奉劝老人少去跳交谊舞?61岁老人坦言:这种消遣方式很害人

为什么奉劝老人少去跳交谊舞?61岁老人坦言:这种消遣方式很害人

拾代谈生活
2025-11-11 07:09:05
全运会最泪目时刻!看完刘诗雯的右手,才知道诗与远方有多不容易

全运会最泪目时刻!看完刘诗雯的右手,才知道诗与远方有多不容易

嘴炮体坛
2025-11-10 17:07:45
中国正在上演的诡异经济

中国正在上演的诡异经济

难得君
2025-10-29 19:26:55
看了郭汝瑰蒋纬国回忆录才知:三大潜伏中将,为何唯独吴石暴露

看了郭汝瑰蒋纬国回忆录才知:三大潜伏中将,为何唯独吴石暴露

宅家伍菇凉
2025-11-10 15:56:17
刘若英懵了!爷爷凭《沉默的荣耀》爆火,这波祖上荣光藏多少硬气

刘若英懵了!爷爷凭《沉默的荣耀》爆火,这波祖上荣光藏多少硬气

东方不败然多多
2025-11-03 11:42:09
太不甘心!亏了300个,断供还是继续为银行打工?

太不甘心!亏了300个,断供还是继续为银行打工?

恪守原则和底线
2025-11-10 10:49:55
超强台风将影响江苏!三波冷空气连续来袭!

超强台风将影响江苏!三波冷空气连续来袭!

江南晚报
2025-11-10 21:05:04
尺度惊艳,Netflix制作的3部成人动漫,太过瘾了

尺度惊艳,Netflix制作的3部成人动漫,太过瘾了

来看美剧
2025-10-12 21:22:41
三星杯杨鼎新等四人率先进八强,党毅飞连笑同遭大逆转

三星杯杨鼎新等四人率先进八强,党毅飞连笑同遭大逆转

野狐围棋
2025-11-10 21:07:50
购买完全自动驾驶功能无法实现,车主起诉特斯拉欺诈一审将开庭

购买完全自动驾驶功能无法实现,车主起诉特斯拉欺诈一审将开庭

新京报
2025-11-10 11:43:03
潘展乐回不来了?4*100米自接力最后一棒,有2人比他快

潘展乐回不来了?4*100米自接力最后一棒,有2人比他快

真理是我亲戚
2025-11-10 21:15:23
女生穿成这样去健身房,真的合适吗??

女生穿成这样去健身房,真的合适吗??

健身厨屋
2025-10-20 12:22:34
柬埔寨突袭园区,207名中国诈嫌被捕,看完细节和数据,网友叹气

柬埔寨突袭园区,207名中国诈嫌被捕,看完细节和数据,网友叹气

你食不食油饼
2025-11-10 18:32:45
广东晋级四强采访!杜锋重提团队压力山大,王睿泽听从赵睿建议!

广东晋级四强采访!杜锋重提团队压力山大,王睿泽听从赵睿建议!

篮球资讯达人
2025-11-10 23:33:44
关于爸妈的瓜能有多炸裂?网友:这搁古代都是浸猪笼的大罪啊!

关于爸妈的瓜能有多炸裂?网友:这搁古代都是浸猪笼的大罪啊!

解读热点事件
2025-11-02 14:48:17
世预赛狂欢周!14队将直通世界杯:欧洲11队出线 12月抽签

世预赛狂欢周!14队将直通世界杯:欧洲11队出线 12月抽签

叶青足球世界
2025-11-10 10:50:29
中国首善李春平离世,13年软饭换268亿遗产,大39岁女星身份曝光

中国首善李春平离世,13年软饭换268亿遗产,大39岁女星身份曝光

壹月情感
2025-10-31 15:08:21
中医长高专家:家长用好4个方法,男孩超1米8,女孩将近1米7

中医长高专家:家长用好4个方法,男孩超1米8,女孩将近1米7

菁妈育儿
2025-11-07 11:29:57
2025-11-11 07:56:49
度看全球 incentive-icons
度看全球
我是一位热爱旅游的博主,热衷于分享各种旅行的经验和故事。我热衷于探索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文化遗产
3786文章数 104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旅游要闻

石家庄机场 为旅客搭建“冰雪游空中通道”

头条要闻

小区车库沉降墙体开裂 所涉楼栋有业主未搬离:要退房

头条要闻

小区车库沉降墙体开裂 所涉楼栋有业主未搬离:要退房

体育要闻

重返诺坎普!梅西:希望有一天能回来

娱乐要闻

51岁周迅的现状 给中年女性提了个醒?

财经要闻

北大医药董事长被抓 巨额资金去向不明

科技要闻

买得到芯片的美国科技巨头,买不到电了

汽车要闻

智能又务实 奇瑞瑞虎9X不只有性价比

态度原创

数码
房产
旅游
时尚
手机

数码要闻

vivo Y500 Pro正式发布:2亿影像国民小旗舰

房产要闻

封关倒计时!三亚主城 2.3 万 /㎡+ 即买即住,手慢无!

旅游要闻

石家庄机场 为旅客搭建“冰雪游空中通道”

女人过了40岁穿衣别老气横秋,看看这些日系穿搭,得体又显瘦

手机要闻

iPhone有望2027年实现真正全面屏,隐藏Face ID与前置镜头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