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有时比炸弹快。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加沙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采访现场。记者举着相机穿越瓦砾堆,背心上的“PRESS”像个笑话——能不能保命全靠运气。人们盯着屏幕看废墟,却忘了镜头后的手也在抖。这是一场用命换素材的战争,而镜头那头,世界还在刷新页面。
新闻跑得比命快一点
![]()
2023年10月,天空像一张反复擦写的底片,浓烟一层盖着一层。记者蹲在废墟缝里打信号,发回的画面被全球循环播放。每一个掉线的信号,背后都可能是一条生命的断点。
加沙的通信车像候鸟,白天隐匿,夜里出现。电力每小时限供,记者靠小型发电机续命。摄影机的红灯一亮,四周的孩子就躲进掩体。记者的笔记本塞满名字、日期、缺氧的医院、无电的手术室。那不是稿件,是生存记录。
![]()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报告称,截至2025年11月5日,加沙死亡人数达68875人,其中72%为妇女与儿童。医疗系统像一口喘息的肺,170664人受伤,每十人中仅三人能接受基本救治。这些数字在新闻播报中只占两秒,但记者走了两公里才换来。
不少年轻记者初到加沙,以为能写出“见证历史”的故事。现实告诉他们,连“见证”都要命。沙尘里没有浪漫,只有持续的焦灼。镜头对准医院废墟,旁边的炸点刚落尘,他们要算时差、算风向,确定画面不会再炸一次。
![]()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报告里说,这场冲突是“现代人道系统崩溃的教科书”。记者的脚步成了这本书的脚注。联合国统计有252名巴勒斯坦记者在报道中遇难。每一位同行的名字都被贴在废墟的墙上,像一份正在更新的名单。
一名本地摄影师曾说,“我拍下爆炸时想的不是镜头,是谁来拍我的葬礼。”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媒体纪念墙上,被风吹得模糊。
![]()
新闻仍要播,死人仍要埋。媒体世界的逻辑在这里被掰成碎片:谁能活着传讯息,谁就掌握了现实的版本。
麦克风的阴影下
记者营地离希法医院不远,那块地上原是停车场,如今成了露天编辑部。临时搭起的帆布帐篷上写着“PRESS”,字母被风刮得卷边。镜头前他们镇定,镜头后有人在拼网线、修发电机、煮罐头。
![]()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多次警告,医院区已不再安全。医护和记者共用避难间。无人机在上空盘旋,广播说“请远离指定军事区”,可地图上哪里不是?记者们笑说自己成了“自带信号塔的人”。
人道报告提到,2024年后,加沙医疗基础设施被反复轰炸,医院使用率超过设计容量的三倍。医护人员靠手压呼吸机维持生命,记者靠手摇天线发图像。一个是救命,一个是证明有人在死。
有时信号断得彻底,报道延迟几个小时。消息一出来,世界的热度已经转移。记者们把失效的稿子叫“尸体稿”。他们说,新闻的生命力和前线记者的呼吸同步。
![]()
路透社的报道里提到,一名加沙本地通讯员在直播中被爆炸震退两步,仍坚持报完结尾。那个片段在国际记者论坛被反复播放,掌声尴尬又心虚。掌声落下,没人提他三天后就遇难。
无人机从空中拍下战火,国际观众从空调房看。新闻节目的背景音乐切换得干净利落。镜头里的加沙变成信息单位,记者的生命换成观众注意力。
联合国新闻处在5月的简报会上列出数据:媒体从业者在加沙的生存概率低于前线救援人员。主持人念到一半,自己也停顿了一下。新闻跑得快,可命跑不赢炸弹。
![]()
谁在记录,谁被删除
2024年年中,记者伤亡数字突破200时,外界已对“新闻牺牲”失去惊讶。无国界记者组织称,这是一场对“信息流”的战争。镜头被炸断,真相也断。
以色列方面在多次声明中表示,打击目标是“武装分子藏身点”,任何伤亡都属“非故意”。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则要求进行独立调查,报告指出,记者设施多次被误认或标记错误。
![]()
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多国代表援引《日内瓦公约》,呼吁保护新闻人员。会议通过时,现场掌声零散。记者安全的国际条约看似庄严,却挡不住空中的火光。
在加沙,记者用喷漆写下标识,标语越写越大,从A4纸到整面墙,仍难保命。有人干脆穿上普通衣服混迹人群,报道变成匿名。匿名成了最后的护身符。
2025年春,无国界记者组织公布年度榜单:巴勒斯坦成为世界上记者伤亡最多的地区。报告文字干燥,仿佛是年度气象总结。背后是252个故事,有未寄出的信,有没播完的片段。
![]()
新闻学者在文章中指出,加沙的媒体人已不再是“观察者”,而是“事件的组成部分”。这句评论被引述无数次,却无人敢多解释。记者失去了观察的位置,只能在废墟里证明自己还活着。
半岛电视台的新闻制作人说过一句冷笑话:“新闻是唯一能在断电时仍发光的行业——只是那光有时来自爆炸。”听得人一阵发冷。
尘土上的签名
![]()
有人统计过,加沙的摄像机平均寿命不超过三个月。镜头碎了再装,数据卡一张接一张写满废墟。记者的照片常常拍到自己的倒影——模糊、晃动、混在火光里。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写得冷静,列出数字:医疗系统瘫痪,医院停电,手术中断,燃料短缺。无数画面在报道里闪过,记者在后方剪辑,不知道那个病人后来是否活下。
新华社驻耶路撒冷站的报道里提到,有中国摄影记者曾与当地同行同住一晚。夜里远处爆炸,他翻身记录下光线穿过窗的轨迹。那张照片后来刊登在联合国展厅,被命名为《闪光里的安静》。
![]()
联合国新闻处在2025年11月的简报上公布数据:68875名死亡者中,记者占比0.36%。比例微小,却被称为“能量放大的种子”。每个倒下的镜头都让更多人看到了加沙的阴影。
路透社评论称,加沙记者的日常是“把生死转成信号发出去”。无国界记者组织主席在发言中说,媒体人不是烈士,他们只是没来得及下班。会场沉默了一会儿,掌声像悼词。
尘土还在落,新的稿子又被发出。新闻不会停,麦克风依旧亮着。只是说话的人换了,听的人越来越多,记得的人越来越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