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老话:“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没有分清主次。他抓住了小事,却放过了大事。普通人犯这种错,可能只是耽误了工作。但如果一个国家领袖犯了这种错,后果就会很严重。他失去的可能是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这句老话可以用来形容蒋介石。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主持一个会议。他在会上说了一句话:“亡于日本,能为亡国奴;亡于共党,为奴亦不能。”
这句话显示了他的选择。他认为,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是内部的威胁。他必须先处理这个威胁。相比之下,日本在东北的活动是一个外部问题。他认为可以晚一点再处理。
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当时的局势很紧张。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制造了很多事件,比如“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
![]()
日本的威胁迫在眉睫。南京的国民政府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江西。他们调集了三十万军队,执行“安内”政策。
历史很快给出了回应。蒋介石讲完话不到一个月,9月18日,沈阳柳条湖发生了爆炸。日本关东军进攻了。
驻守东北的中国军队有近十九万人。日本的进攻部队只有一万多人。国民政府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结果,中国军队撤退了。日本军队占领了东北。
![]()
几个月内,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三千万人民生活在日本占领下。这对应了他口中的“亡国奴”。国民政府丢掉了东北这片土地。
此时,蒋介石的主力部队仍在江西,继续“围剿”苏区。他先处理了“芝麻”,却丢掉了“西瓜”。
国土沦陷的消息传开,国内人民感到震惊。学生们在北平、南京等地游行。他们要求政府停止内战,抵抗日本。国民政府没有同意。军警镇压了这些游行。许多爱国学生被逮捕。
同一个时间,共产党采取了不同的行动。事变两天后,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武装抵抗。他们批评了“不抵抗”政策。
在东北,杨靖宇等人开始组织游击队。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抵抗日本的斗争。
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抗日战争在1945年结束。国民政府派官员去接收沦陷区。
这些官员的行为引发了民众的不满。他们抢占工厂和物资。人民称这种行为为“劫收”。这种行为让国民政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他们组织“大生产运动”来解决物资短缺。这些政策获得了农民的支持。
这种支持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表现出来。数百万农民用独轮车为解放军运送粮食和补给。陈毅后来说,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农民们知道谁在保护他们的土地和利益。
回看蒋介石最初的那句话,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他说的“为奴亦不能”,反映了他害怕的是什么。他害怕的不是人民成为“亡国奴”。
![]()
他害怕的是共产党带来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会挑战地主和官僚的利益。他试图保护的是原有的社会秩序。
他优先保护了这种秩序,却失去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他抓住了他眼中的“芝麻”,但丢掉的“西瓜”,就是“民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