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食管癌诊疗从单兵作战到多学科协同时代
撰文 | Key
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其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国肿瘤防控的重点领域。2025年11月6日至9日,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云南昆明隆重举行,汇聚了国内外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商肿瘤整合医学的发展与创新。
在本次大会的食管癌专题环节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克能教授从整合医学的宏观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食管癌临床诊疗的最新进展。会后,医学界特邀陈克能教授进行分享,并梳理精彩内容,以饕读者。
![]()
从数据到临床,详解食管癌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当前食管癌的医疗资源可及性已大幅改善,但它依然是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高发病率与死亡率不容忽视。数据显示,食管癌的世界人口标准化发病率在所有癌种中高居第六位(11.28/10万),而死亡率更是位列第四(8.36/10万);我国2000年至2015年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食管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虽偶有波动,但整体仍持续处于高位[1]。这一现状迫切要求探索并优化更有效的诊疗与防控策略。
陈克能教授特别呼吁,必须摒弃“一刀切”的经验性治疗模式,应深刻认识到患者及其疾病表现的异质性。在临床实践中,于大型医疗中心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协作制定初始治疗方案,已成为改善治疗推荐、提升生存获益的关键路径。食管癌的诊疗路径漫长而复杂,其全程管理高度依赖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及病理科等众多学科的精密配合。各学科在MDT框架下职责明确、优势互补:外科医生主导肿瘤的根治性切除;肿瘤内科医生负责系统性化疗等方案的制定;放疗科医生精准规划放疗的靶区与剂量;而影像科与病理科医生则为疾病的精准诊断、分期乃至分子分型提供至关重要的依据。
![]()
图1 食管癌多学科团队组成
通过定期的MDT讨论,团队能够全面整合患者的机体状态、肿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期、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关键信息,从而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最大化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更能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是现代食管癌诊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
营养治疗:被忽视的“基石”——食管癌多学科诊疗中的重要一环
营养治疗是食管癌综合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堪称与手术、放疗、化疗并重的临床基石。由于肿瘤造成的食管梗阻,患者普遍存在吞咽困难和进食障碍,极易导致营养不良。这种状态会严重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对治疗的耐受性、延缓术后康复,并直接影响整体疗效与长期生存质量。
陈克能教授提及,对于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当前的标准策略是在全身系统性治疗后进行手术切除。然而,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抗癌、轻支持”的倾向——对营养紊乱的纠正往往不及时,围手术期的吞咽功能康复与系统性营养质量管理未得到同等重视。事实上,科学、规范的营养干预应贯穿于食管癌诊疗的全过程。
治疗前,即应启动全面的营养筛查与评估。对于存在营养风险或已营养不良的患者,须及时给予个体化的营养支持,以改善其生理储备,为后续强化治疗创造必要条件。
治疗中,在化疗、放疗等阶段,患者常因治疗相关副作用(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导致摄入进一步减少。此时,需动态监测营养状况,并及时调整支持方案,确保足量能量与蛋白质摄入,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治疗期。
治疗后,尤其在术后阶段,机体因手术创伤进入高代谢、高消耗状态,营养需求显著增加。此时,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促进伤口愈合、加速机体功能恢复及重建免疫防御至关重要。以营养治疗为核心的早期支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与无进展生存率,这为营养的临床价值提供了有力证据。
![]()
食管癌格局:免疫治疗、保器官策略与食管重建的协同新进展
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在食管癌治疗中展现出日益重要的应用潜力。然而,其临床推广并非坦途。研究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16枚,可能与术后复发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较差相关[2]。这提示淋巴结作为机体免疫调节的关键组织,其广泛清扫可能对整体免疫功能产生长远影响,进而削弱免疫治疗的反应。这一发现为食管癌的临床实践带来重要启示:在制定手术与免疫联合治疗方案时,需审慎权衡淋巴结清扫范围与免疫治疗的应用时机,以争取最佳治疗窗口与疗效。
除免疫治疗外,保器官治疗作为另一重要方向,也持续受到学界关注。食管作为人体重要的生理通道,其功能保全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针对早期食管癌(T1bN0M0),JCOG0502试验显示根治性放化疗的5年生存率与手术相当,保器官的生存率达87.3%[3]。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早期的JCOG9906试验虽然显示了根治性放化疗的可行性,但3年生存率仅45%[4]。该策略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精准筛选适宜人群、如何确保局部肿瘤控制率与长期生存不劣于根治性手术等。实施保器官治疗高度依赖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需综合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多方意见,为患者制定高度个体化的整合治疗方案。
在必须手术切除的病例中,食管重建是影响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管状胃”代食管术式因其解剖与生理双重优势,逐渐获得广泛认可。相较于全胃代食管可能引发的胃排空障碍等问题,管状胃更接近食管的生理状态,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这一术式演变不仅体现了手术技术的精细化,更反映了食管癌治疗理念从“唯根治论”向“根治与功能并重”的深刻转变。此外,手术入路的选择亦被视为食管癌手术的“革命性进展”之一。恰当的手术入路能优化术野暴露,提升肿瘤切除与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周围重要组织,是实现精准外科的重要保障。
![]()
专家点评
Q1
您作为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本次报告从“整合医学的宏观视角”思考食管癌进展,立意高远。首先从您的主委视角来看,本届大会在推动食管癌这一特色高发瘤种的“整合”诊疗方面,呈现出哪些最令人鼓舞的趋势?
陈克能教授:
首先,食管癌是我国特色高发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前列,国内患者基数庞大。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食管癌的病理类型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以鳞癌为主。因此,在本届中国抗癌协会大会中,我们特别设立了食管癌专题专场,围绕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等多个方向,进行了系统性的知识更新与理论梳理。我相信,本次大会的召开,必将对我国这一特色瘤种的诊疗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引领、普及与规范作用。
Q2
在整合医学时代,食管癌外科医生的角色正在发生怎样的转变?
陈克能教授:
食管癌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相关记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主要被视为一种外科疾病。尤其是在一百多年前,先辈们已开始对食管癌开展外科治疗的探索。外科手术救治了大量患者,使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与改善。然而,单纯依靠外科治疗的疗效有限,术后五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30%左右。
近年来,随着对食管癌基础理论的深入认识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其治疗维度不断拓展,特别是全身治疗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食管癌的整体疗效。例如免疫治疗、术前新辅助治疗等策略,都为患者远期生存带来了显著改善。
与此同时,在多学科融合及材料学、光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下,食管外科手术本身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往开放式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死亡率高的局面已得到根本性改变。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改善了手术质量,降低了术后并发症,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同时在整合医学的时代背景下,食管癌的治疗模式已从过去单一依赖外科,逐步转向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多种治疗手段有机结合的综合模式。
Q3
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整合”,您认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如不同学科间的共识,医疗资源分布等)?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陈克能教授:
尽管我国医学院校毕业生均接受过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病理生理及疾病诊疗在内的全面医学教育,但不可否认,在后续的专科医师培养过程中,学科划分逐渐趋于细化,形成了外科、内科、诊断科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这种专业分化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与认知隔阂。
随着整合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作为一类传统上以外科治疗为核心的疾病,食管癌的医学教育、学术研究与临床培训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正如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所倡导的,我们正积极推动外科医生突破传统术式范畴,内科医生拓展系统治疗视野,放疗科医生融入全局管理思维——旨在打破学科间的固有界限,构建融合共进的诊疗文化。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一位食管癌患者都能在整合医学与整合肿瘤学的框架下,享受到真正高水平、全方位、多学科协同的优质医疗服务。
小 结
食管癌的现代诊疗已步入一个整合与精进的新阶段。从免疫治疗的审慎应用、保器官策略的积极探索,到食管重建术式的革新、多学科协作的纵深发展,再到贯穿全程的营养支持与科学管理——这些维度彼此交织,共同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精准治疗体系。唯有将这些环节系统整合、协同推进,才能在根治肿瘤与保留功能、延长生存与提升质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我们坚信,随着这一整合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创新,食管癌的临床诊疗必将迈向新的高度,为更多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照亮通往高质量康复的未来之路。
专家简介
![]()
陈克能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纵隔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转化医学联盟胸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Zeng H, Zheng R, Sun K, et al. Cancer survival statistics in China 2019-2021: a multicenter,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Natl Cancer Cent. 2024 Jun 22;4(3):203-213.
[2] Riquet M, Legras A, Mordant P, et al. Number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Gaussian curve, not a prognostic factor. Ann Thorac Surg. 2014 Jul;98(1):224-31.
[3] Nozaki I, Machida R, Kato K, et al. Long-term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T1bN0M0 esophageal cancer after thoracoscopic esophagectomy using data from JCOG0502: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trial. Surg Endosc. 2022 Jun;36(6):4275-4282.
[4] Kato K, Muro K, Minashi K,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chemoradiotherapy with 5-fluorouracil and cisplatin for Stage II-III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JCOG trial (JCOG 9906).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1 Nov 1;81(3):684-90.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