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权威专家坦言你在医院花的钱受的罪,很多可能根本没必要,无效医疗竟如此普遍。
在医院排长队、匆匆看诊、然后拎回一大袋药,这样的体验你我可能都不陌生,但你是否想过。
![]()
那些吃下去效果不大的药,或那些做了反而更不舒服的检查与手术,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我们经常忽略的问题:“无效医疗”。
这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原卫生部副部长、肝胆外科专家黄洁夫就,公开指出在国内不少治疗其实是可做可不做的,某些情况下这个比例甚至不容小觑。
![]()
当医疗资源被用在并不真正需要的地方,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和身体负担,也在无形中消耗着整个社会的健康保障。
为什么会出现“无效医疗”?卫生经济学家马进教授点出一个关键机制,当前医保主要按项目付费,医院提供越多服务,收入往往越高。
![]()
这种支付方式无形中可能鼓励了过度医疗,有调研显示部分大型医院的无效住院率和无效住院日都达到一定比例,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床位和诊疗时间,其实是被“多出来”的治疗所占用的。
那么哪些情况最容易出现“无效医疗”? 首当其冲的是抗生素滥用,绝大多数感冒由病毒引起,吃抗生素根本无效,但很多人还是习惯性地要求医生开“消炎药”。
而在手术方面,以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为例,其实大多数患者通过休息、理疗等保守治疗就能好转,并不都需要动手术。
心脏支架的放置也存在类似讨论,部分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优先用药和改善生活方式,效果并不比盲目放支架差。
![]()
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患者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首先得打破“医疗越多越好”的迷思,如果医生建议手术,不妨多问几句。
这个手术是必须的吗?有没有更保守的方案?风险和收益分别是什么?遇到重大医疗决策,寻求第二诊疗意见是明智的,多听一位专家的看法,能帮你更全面判断。
![]()
有时候不干预反而是更好的治疗,黄洁夫曾举过一个例子,德国一家医院曾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新闻一经发出,网友们纷纷发出自己的想法。
![]()
“上次感冒去医院,医生二话不说就让拍CT、验血,最后开了一堆药,花了好几百,结果回家吃了两天,发现开的药里还有抗生素,普通病毒性感冒吃抗生素根本没用!”
“单位体检查出来甲状腺结节,当时吓坏了,医生建议手术,后来换了家医院,专家说根本不用切,定期复查就行,现在三年过去了,结节一点没变大,差点白挨一刀。”
![]()
“检查项目越来越多,看病时间越来越短”。
“说到底还是医疗体制问题。医保按项目付费,做得越多医院收入越高,加上医生收入与绩效挂钩,这种机制下,过度医疗很难避免。”
![]()
“这不仅是医德问题,更是制度问题,需要从根源上改革。”
“我现在养成了习惯,医生开药时间一句‘这个药是治什么的?有没有更温和的选择?’面对手术建议,一定会问‘不做手术有什么后果?有什么替代方案?’”
“我父亲癌症晚期,医生还建议化疗,看着老人被副作用折磨得不成人样,最后人财两空,现在想想,如果当时选择缓和医疗,父亲最后的日子会更有尊严。”
“有时候我们也很无奈,患者一来就要求‘用最好的药’,不做全面检查就被怀疑不负责任,还有些家属,明知患者没希望了,还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这何尝不是一种过度医疗?”
![]()
如果让你给医疗系统提一条最迫切的改革建议,你会说什么?是加强监管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还是提高患者医疗知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
信息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