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看上篇:
一、四大红人
二、五大憋屈
头一位是杨国夫。杨国夫1945年8月担任山东7师长,之前还担任过渤海军区司令员。四野系统有两个国夫,一个杨国夫,一个徐国夫。
![]()
杨国夫早在抗战时就当上山东军区渤海军区司令员,与陈士榘、王建安、许世友等并驾齐驱。这几位都是什么段位?
1945年山东八个主力师,杨国夫是第7师师长。7师与梁兴初1师、罗华生2师那种还不太一样,那是一个军区分出来的两个主力师部队,从规格上略低一些,杨国夫是整个二级军区组建的主力师。
那为什么杨国夫连一个主力纵队司令员都没混上,常年只当副职呢?
山东7师部队到达东北后,在山海关与13军作战,杨国夫指挥山东7师和冀东19旅共6个团的兵力,抵挡国军13军进攻。激战数日,7师与19旅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向上级请示怎么办(那时各部队都找不到101的指挥部,只好与中央直接沟通),山海关局面引起中央关注,中央电示东北局:“望令山海关我军坚持半个月,即有办法。”
13军军长石觉久攻不下,请示杜聿明,另加两个师进攻,从山海关背面进行迂回。可见国军并不是不会穿插迂回战术,在局面大优、行有余力的情况下,也能使得出来。
杨国夫为防7师被包围吃掉,大胆决定先斩后奏,不再坚守,率部撤出山海关,向锦州转移。7师在此战伤亡甚重,损失了不少老骨干。虽说此战与东联之耻沙岭战斗相比还不至于那么惨,不过毕竟也是丧师失地,把关东咽喉让了出来,不太好听。
山东7师到北满后,与冀东19旅、热河第1旅(杨国夫传称是,疑为山东渤海新编师的番号改称)合编,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冀东19旅仍称19旅,山东7师改编为20旅,山东8师(渤海新编师,与留在山东的鲁南第8师不是一回事)为21旅。
1946年10月,东联7师与新四军3师7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下辖16师、17师、18师。16师由7旅改编而来,是当年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第2师发展而来,抗战时是685团。该师是6纵战斗力第一,也是东北民主联军头等主力师。这个师进一步把山东7师的光环掩盖。
单从兵力数量上看,杨国夫带出来的仍占大头。但杨国夫只任6纵副司令员,渤海新编师长出身的刘其人担任副政委。什么原因呢?林总对6纵主官有想法。先是把贬了的陈光弄过来当司令员,又把从山东调来的赖传珠放到6纵当政委。陈光再次被贬后,6纵一度没有主官,杨国夫和刘其人代行了指挥之权。
结果没过多久,在黄克诚极力推荐下,新四军3师的洪学智又来接任6纵司令。洪学智德惠战斗仗没打好,再调从8纵司令调换过来的黄永胜接任。
这么来回来调,彻底把渤海出身的杨国夫玩坏了,一直死死摁在副职位置上再无翻身之日。组建后面几个纵队时,担任过16师师长的梁兴初能过去当司令员,而杨国夫却无这般待遇。
并不是不会打仗闹的。杨国夫也是一把带兵的好手,罗帅对他也是了解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陈、洪、黄、赖这几位又有根底又有本事的大拿走马灯式地到6纵,杨国夫和他们真是比不了。
第二位是罗华生。
罗华生北上东北时担任山东2师师长。2师是滨海军区部队。滨海军区兵力比较雄厚,组建了1师(梁兴初)、2师(罗华生),两个师的配备差不多,都是两个正规团加1个独立团。不过1师有当年红三军团的老底子,实力更强一些。梁兴初的个人能力也在罗华生之上,一仗一仗地打下来,梁、罗二人的差别就出来了。
2师是滨海军区的一部分,不似7师基本代表了老渤海军区。所以1946年8月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时,也不需要考虑梁兴初、罗华生两个师长的感受,毕竟地位不如杨国夫,就老老实实地继续担任师长。反倒是国军起义过来的万毅当了1纵首任司令员,还没有配政委,超规格配置。
万毅起初有点不好意思,向罗荣桓反映说恐怕指挥不了梁、罗二个师。林罗首长的考虑,似乎就是让他过渡一下。1纵配的班子,让梁兴初兼任副司令员和1师师长,李大鸟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用以辅佐万毅。
后来林总坚持把李天佑从松江军区调来取代万毅,松江是北满重要的军区,李天佑出来了无人主持,便调罗华生过去担任松江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充实一下军事干部力量。三级军区约相当于野战部队的师,这时罗华生与梁兴初相比,差距已经出来了。
1948年2月松江军区部队三个独立团组建独立第7师(不是冀热察独立7师),罗华生担任独7师师长。2纵改编为39军,独7师改为152师编入39军,罗华生转任152师师长。这时梁兴初已担任47军军长。此降彼兴,其间差距再难追平。
四野南下后,罗华生也未再升到军级领导岗位。对于一位在红军时期就担任过主力团政委的战将,这番际遇,实堪叹惜。
第三位是李运昌。
这也是颇有来头的人物。李运昌是黄埔四期生,参加过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甚至还参加了秋收起义,论其经历资历都是响当当的。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李运昌所率领的部队被打散后,他辗转回到河北老家,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与留在江西创建工农红军的同时期将领们,走上了不一样的革命道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李运昌在冀东组织抗日武装。宋邓冀东大撤退遭遇严重失利,李运昌带6000多人返回冀东,于重重困难之中坚持到抗战胜利。宋时轮、邓华、萧克等高层派来的将领都无法解决的坚持斗争的问题,李运昌却能一直坚持下来,不仅队伍没有被日军剿杀尽绝,还建立了坚强的敌后根据地政权,不得不说李运昌能耐不小。
抗战胜利后,李运昌领导的冀热辽军区是挺进东北的前哨和有力基地,李运昌遂率军区部队共8个团又1个营的主力部队,加2个县支队,共1.2万人,抽调4个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以及地方干部2500余名,迅速挺进东北。
挺进东北许多标志性的事件都由冀热辽军区部队完成,像占领山海关、进驻沈阳、接管沈阳防务、深入东北腹地建立政权等。李运昌辖下部队从出关的1.2万人,短短两个月飞速扩充到11万人。山东八路军挺进东北接收各地,都是在李运昌部队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李运昌出任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副司令员。
当时东总领导人分别是:司令员101,第一政委彭真,第二政委罗荣桓,第一副司令员吕正操,第二副司令员李运昌,第三副司令员周保中,第四副司令员兼第一参谋长萧劲光,副政委程子华,第二参谋长伍修权,政治部主任陈正人,副主任周桓。总后勤部长叶季壮。
李运昌的军旅生涯至此达到顶点,然后开始急剧滑落。
山东主力到达东北后,因为保卫山海关及热东辽西的问题,李运昌与101产生重大分歧。加之新扩充部队成分比较有问题,101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毫不留情地说可靠的兵员不多,大量都是招降纳叛,敌伪分子很多。后来在国民党军精锐大举进攻时果然出现大量逃散,证实了101确实不是胡说八道。
包括保卫山海关的问题,李运昌想抓住这个咽喉之地做文章,既能阻挡国民党军主力深入,又能确保冀热辽与东北的联系;101想迅速深入东北腹地建立可靠的政权,不主张在山海关多留兵,守住守不住都无所谓。
两种考虑都没问题,都是结合具体实际但带有一定本位主义的战略筹划。问题就出在李运昌的出身和背景,他长期脱离中央主力红军系统,抗战期间在晋察冀,算是聂总的半个嫡系,但冀东热河之地,似乎一直被聂总视作边角地带,一度成了敌后斗争的试验区,事有不谐则弃置之,将有过失则发配之。
试想,若是杨成武、唐延杰、陈正湘甚或是郑维山这些将领去东北和101合作,101敢这么一脸嫌弃吗?
1946年1月,李运昌在101命令下,仅率3个旅之众返回热河,剩余十余万人都分处东北各地,由山东来的主力部队接管。东北人民自治军副司令员的职务也自然撤销。李运昌尤其愤愤不平的是他带来的冀东19旅这支老部队,也被不明不白地划走给了山东7师,大家同是黄埔四期生,你欺负人真不带这样的。老李没爹疼没娘管,有冤没处诉,只能忍着委屈再回热河。
![]()
回去后冀热辽的局面也发生了剧变,程子华萧克重返热河,这两位重量级人物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远在李运昌之上,一番人事调整,程子华成冀热辽中央局和军区一把手,李运昌成了军区副司令员兼热河省主席,不再是C位大佬。
客观地讲,101把李运昌还回冀热辽,还让他带回去3个主力旅,已经够给聂荣臻面子,至于李运昌这个级别的人物,101没必要和他较什么劲争什么权,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大军出关,诸路人马成分复杂,事权不一,迅速统一事权、统一战略、统一战斗作风,三军统帅尤需快刀斩乱麻,迁延不决照顾各方,那是万万要不得的。
东北解放战争,李运昌基本没有太大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李运昌调任交通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由于转到地方工作,1955年大授衔无缘参加。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