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的一场细雨,把青岛老干部招待所的花坛洗得透亮。周志坚端着保温杯走进会议室,原本只想听听年轻史学者对胶东战史的新观点,却被一张发黄的任命电报怔住——电文清楚写着“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五师师长周志坚”。八个大字,让这位已年逾花甲的开国中将愣在当场。
参会者里有人打趣:“周老,这不是您的旧职吗?”周志坚只摇头,“我只记得师长,副司令真不知道。”一句平淡的疑问,把众人拉回到四十年前那个炮火连天的夏天。
1946年6月,中原战场乌云压境。国民党集结三十万兵力包围大别山,根据中央指示,中原军区决定突围。李先念、王树声、周志坚三线并进,六万余人被迫离开经营多年的根据地。突围计划写在地图上只有几行字,真正开打却是血肉横飞。
![]()
右路主力由李先念、郑位三率领,一万五千人夜渡唐白河;左路一纵队一万人跟随王树声,转战武当山一带;中路掩护任务落在二纵十三旅身上,而周志坚正是二纵副司令。他要挡住追兵,为主力赢得四十八小时。四十八小时,在纸面上像眨眼,前沿阵地却堆满牺牲的战士。十三旅从三千余人减到不足五百,部队被打散,上级无线台再也呼叫不到他们。
失去指挥链的周志坚带着几名参谋乔装成商贩,沿着汉水一站站摸过去。到了武汉,军调部执行小组的邝林递来一张盖着青天白日章的通行证,低声说:“先去南京找董老,他等你。”这段话后来被两人称作“江边五秒钟”,因为再多言语都会引来特务。
![]()
9月初,南京梅园新村的小院里,董必武看到周志坚,第一句话是:“人到了就好。”屋里局势图铺了一地,周志坚看了两眼就明白,全面内战不可逆,他得重新上路。延安的飞机仍旧稀少,周志坚挤上一架美式运输机进陕北,途中冷气外泄,他裹着降落伞绳边发抖边和随员罗少华打赌:“到延安先吃到的是高粱米还是小米?”两人哈哈一笑,把晦暗旅途撕开一道缝。
延安军委招待所的木窗吱呀作响,彭德怀见面就劝:“华东才是主战场,去山东吧。”一句话点燃了他的战斗欲。随后朱德签字,调令生效,目的地——山东临沂。
![]()
交通线被破坏,周志坚历时一个多月才抵达临沂。张云逸握着他的手说:“胶东前指缺人,你去当副司令兼参谋长。”周志坚思忖自己对胶东情况不熟,开口请求:“让我直接带部队冲锋,别让我窝在指挥部。”组织同意,他与廖海光共同组建新第五师。
那时胶东主力北上东北,留下的多是地方部队与新兵。第五师由特务团、滨北独立一团、东海独立团拼起,枪支杂,弹药缺,许世友开玩笑:“连马刀都要锃亮了再砍人。”周志坚却不急,他把三团统编为营,先练夜袭再练攻坚。三个月后,部队拉到掖县试攻据点,十分钟突破外壕,许世友拄着指挥刀直夸:“硬得很!”
1947年秋,华东野战军扩编,第十三纵队挂牌,周志坚升任司令员,仍带着那群胶东娃子。从孟良崮到莱芜,再到济南,他们越打越顺。济南攻城时,十三纵37师强渡护城河,连续爆破三道暗堡,伤亡近千,换来一面“济南第二团”锦旗。缴获物资里有一把银柄马牌手枪,刻着“西点赠”字样,经确认是王耀武随身枪。周志坚摆弄几天后交给军博:“枪是战利品,功劳是战士的。”
1949年初,十三纵改番号为第三十一军。部队升格忙得不可开交,周志坚根本没空研究个人任命。直到1986年那张电报出现,他才知道当年组建五师时,华东野战军前委给他同时加了“胶东军区副司令员”一职。参会的年轻学者问:“您不觉得遗憾吗?”周志坚摆摆手:“战争年代,官不官的,能打仗才是硬道理。”
会议散后,他把那张电报折好放进公文包,转身对老战友说:“副司令不副司令无所谓,但胶东子弟兵,值!”句子很轻,分量却沉,把那段硝烟里的荣辱与悲欢封进历史,也刻进了在场每个人的记忆。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