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6日黄昏,孟良崮主峰的枪声一停,国民党“五大主力”里的整编74师就全完了。
3.2万多人被歼灭,师长张灵甫也被击毙。
消息传到华野指挥部,陈毅、粟裕都松了口气,全军上下更是一片欢腾。
![]()
可谁能想到,当天夜里,负责主攻的1纵队司令叶飞,却在给野司的报告里写了段让人听着刺耳的话:“本来按原计划,把74师堵在山脚谷地,我们居高临下分割打,五小时就能解决战斗;现在敌人抢先上山,靠着石头死守,害得我们打了三昼夜,减员超过一万,这教训太深了!”
这场仗后来被毛泽东称为“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按说该是完美的歼灭战。
但叶飞这份“挑刺”的报告,直到50年后才被军史研究者翻出来。
![]()
大家这才知道,孟良崮的大胜背后,还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五小时之争”。
粟裕当初为啥敢说“五小时解决”?这预案不是拍脑袋来的
要讲清楚这“五小时之争”,得先说说粟裕最初的计划。
1947年5月初,蒋介石对山东搞“密集靠拢、滚压推进”,把45万重兵压过来,74师就是他的尖刀。
这支部队全是美式装备,气焰特别嚣张,还跟友军拉开了点空隙。
![]()
华野副司令员粟裕一看,机会来了。
他想反着来,搞“猛虎掏心”从敌人八十个团的夹缝里,把74师单独“剜”出来,速战速决。
本来想这招风险不小,但华野在局部能集中15个师,对74师形成5打1的优势,底气也就有了。
11号深夜,华野下了《作战字第七号命令》,把预案拆成三步:用1、4、6、8、9纵在坦埠以南的谷地布“袋底”;让3、10纵和地方武装佯攻两翼,把敌人左右两路引开;等74师走到汶河北麓,五路纵队一起合拢,从高处往下冲,“争取黄昏前解决战斗”。
![]()
命令里还特意注明:“战役发起后五小时内要全歼,最迟不过夜,别让援军靠过来。”
为了实现这个“闪电战”,粟裕把特种兵纵队的36门山炮、12门野炮全给了1纵。
他还当面跟叶飞交代:“炮火准备30分钟,步兵分四路一起冲,两小时撕开敌人队形,剩下的时间就是打扫战场。”
很显然,这计划不是瞎定的,每一步都算得特别细,就为了在最短时间里解决74师。
![]()
张灵甫突然“上山”,粟裕也懵了:这仗得改打法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问题出在张灵甫身上。
12号中午,74师的先头旅过了汶河,按常理该沿着公路继续往北走。
但张灵甫一看前面的谷地,又窄又两边是崖壁,怕遭伏击,当场就改了主意让部队去占公路西边的孟良崮高地。
他想的是“凭险固守、拖住共军、等援军来”,说白了就是想搞“中心开花”,用自己当诱饵,把华野围在这儿,再让外围的十个整编师过来反包围。
![]()
这步变招确实出乎粟裕预料。
孟良崮海拔536米,周边还有雕窝、芦山这些要点。
那地方全是硬石头,没法挖掩体,但地势险要,能控制南北交通。
张灵甫一上山,马上把三个旅摆成环形防御,轻重机枪、迫击炮、美式60炮一层一层封着山麓,还赶紧给南京发电:“只要守两天,外围的师就能合围,里外一起灭了陈毅的主力。”
![]()
“敌人上了石头山”,前线侦察参谋把消息报到野司时,粟裕沉默了好几分钟,后来才说:“准备啃骨头吧!”原来的“山脚掏心”预案全废了,华野被迫把“速决战”改成“强攻战”。
那会儿华野压根没怎么筹备山地攻坚的战术,这一改,后面的仗就难打多了。
打了三天减员上万,叶飞写报告“挑刺”,野司的反应更有意思
14号拂晓,华野五路纵队对孟良崮发起总攻。
1纵队负责从西北方向突破,打开缺口。
![]()
可74师虽然没了机动能力,守得却特别死。
轻重火力从高处往下打,手榴弹、枪榴弹跟雨点似的往下扔,华野每推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520高地来来回回争了九次,雕窝山一个排上去,最后就剩七个人。
15号下午,1纵队3师7团1营2连攻到主峰下50米,全连130人只剩11个,还是没退,最后用刺刀在石缝里“剜”出条通道。
![]()
就这么打了30个小时,到16号18时,74师才全线崩溃。
这仗下来,华野歼敌3.2万,自己却减员1.2万,光主攻的1纵就减员4300多人,差不多是全纵人数的四分之一。
战役结束当夜,叶飞在煤油灯下写报告,又激动又心疼。
他在报告里说:“原计划五小时解决战斗,结果打了三昼夜;原计划减员控制在三千以内,结果翻了两番,74师上山虽然是临时起意,但我们纵队侦察不细、判断慢、炮火协同不好,让敌人赢了时间、靠险死守,这教训得记牢,以后对山地攻坚得专门研究。”
![]()
本来想这份“挑刺”的报告交上去,顶多是被提个醒,可陈毅、粟裕看完,马上就回了电。
电里说:“叶飞同志:孟良崮全胜,你纵立了大功,中央都表扬了,你说的五小时没成的遗憾,值得深刻研究。军事上就是敌变我变,没法按剧本打仗,但敌人上山后,我们的炮火还按老方案来,步兵队形太密,导致减员多,这确实该吸取教训,你组织营以上干部总结三天,写个《山地攻坚十题》,报给野司汇编,用来教育全军。”
这份回电既肯定了胜利,也认了叶飞提的问题。
![]()
后来,这份“胜利后的检讨”被收入《华东野战军战役资料汇编》,成了各纵队干部必看的教材。
如此看来,赢了仗还敢找自己毛病,领导还愿意听、愿意改,这支部队能不断打胜仗,不是没原因的。
50年后,军事学院把“五小时之争”当成《解放战争经典战例》讨论课的第一题。
![]()
教员说,粟裕当初算的“五小时”是对的,要是74师留在平地,华野的火力和冲锋能很快解决战斗;张灵甫上山虽然偶然,但也暴露了华野对“敌人可能占要点”的预案不足;而且叶飞的“批评”,也体现了解放军指挥员对“最小代价换最大胜利”的追求,这才是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根源。
就像粟裕在总结大会上说的:“孟良崮我们打赢了,但赢来的不只是勋章,还有沉甸甸的教训,把教训变教材,把教材变战斗力,下一次,我们就能真用五小时,甚至更少时间,解决另一个‘74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