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的孟良崮,本来就是鲁中一个没人特意记的山头,结果一场仗打下来,直接成了国民党军的“耻辱打卡点”。
国民党“五大主力”里排第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三万多人全没了,师长张灵甫也死在山洞里。
蒋介石听说这事儿,气得摔杯子骂街,可转头开检讨会,有个人本该被追责,却毫发无损还拿了奖这人就是黄百韬。
![]()
那会儿黄百韬刚当上第七兵团代理司令,名义上是张灵甫的顶头上司,可实际上呢?劝人被怼、救人没成、战后还得琢磨怎么不背锅。
今天就聊聊这位“最憋屈的代理司令”,到底在孟良崮遭了多少罪。
刚当上“代理司令”就挨怼:黄百韬的“领导权”是个笑话?
1947年5月12号下午,黄百韬突然接到汤恩伯的电话,说让他统一指挥右翼部队。
换谁接到这命令都得懵,黄百韬自己心里更清楚,这哪儿是升官,分明是把他架火上烤。
![]()
国民党军里派系分得比啥都清,张灵甫是黄埔四期的“天子门生”,还当过蒋介石的侍卫,手里的第七十四师更是“御林军”,平时眼睛都长在头顶上;另一个李天霞,是陈诚“土木系”的人,后台硬得很。
再看黄百韬,广东讲武堂出身,早年还跟过桂系,典型的“杂牌”,平时说话都得夹着尾巴,现在要管这俩“大爷”,能有好果子吃?他后来在日记里写“明知其难,然军令如山”,我猜那会儿他心里八成在骂街。
本来想先礼后兵,结果第一次见面就碰了一鼻子灰。
5月12号晚上,黄百韬开车40公里到张灵甫的驻地,一进门就看见人家正让工兵拓宽公路,卡车大灯开得亮堂堂,十里外都能看见。
![]()
他赶紧劝,说这么弄容易暴露,影响战局。
结果张灵甫头都没抬,冷冷一句“怕什么?我就是要找陈毅、粟裕决战!”。
旁边参谋们都低着头憋笑,黄百韬脸都红了,只能尴尬地走了。
路上他跟副师长叹气道“骄兵必败”,现在看,这话还真没说错。
![]()
更憋屈的还在后面。
5月13号早上,张灵甫不等两翼部队到位,自己带着人就往前冲,中午就打到离坦埠只剩10公里的地方。
黄百韬赶紧发电报让他等等,张灵甫就回了八个字“战机稍纵即逝,恕难从命”。
黄百韬不放心,又开车追上去,在汶河边拦住张灵甫。
![]()
他指着地图说孟良崮是石山,没水没粮,被围了就是绝地。
结果张灵甫冷笑一声,当着一堆下属说“黄兄何时变得胆小如鼠?”。
换谁被这么当众羞辱,都得下不来台,黄百韬也只能硬着头皮说“愿为后应”,心里估计早把张灵甫骂了个遍。
差3公里救到张灵甫:战后却靠“甩锅”拿了勋章?
挨怼归挨怼,真等张灵甫被围了,黄百韬该上还得上。
![]()
5月14号早上,粟裕调了5个纵队把第七十四师围了,张灵甫退守孟良崮,还想搞“中心开花”。
蒋介石急了,严令外围10个师赶紧去救,黄百韬就带着自己的第二十五师冲在了最前面。
那几天打得是真惨,黄百韬亲自在前线指挥,5月15号下午,部队居然打到了离孟良崮主峰只有3公里的界牌,用望远镜都能看见第七十四师的旗语。
本来以为再努努力就能解围,可华东野战军的一纵和六纵拼了命地拦,黄百韬把特务营、警卫连这些贴身部队都派上去了,还是没冲过去,部队伤亡了4000多人。
![]()
5月16号拂晓,孟良崮那边的枪炮声越来越稀,黄百韬坐在地上,嘴里念叨着“完了,全完了”。
我想那会儿他心里肯定又急又无奈,差3公里就能摸到张灵甫,结果还是功亏一篑,换谁都得崩溃。
可谁能想到,后面的检讨会成了黄百韬的“翻身仗”。
5月20号在南京,蒋介石亲自主持会议,一屋子将领都不敢说话,黄百韬却第一个站出来。
![]()
他从包里掏出两封电报底稿,一封是12号劝张灵甫隐蔽前进的,一封是13号让张灵甫等友军的,然后声泪俱下地说“我早就提醒过孟良崮是绝地,可张师长不听,我拼了命救援,还是没成,请校长治我的罪”。
这话一说完,蒋介石的火就转移到了李天霞身上。
本来李天霞和张灵甫就有矛盾,这次救援只派了一个连装样子,蒋介石当场就下令把他撤职查办。
而黄百韬呢?不仅没被追责,还得了个“三等云麾勋章”。
![]()
会后何应钦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捡回一条命啊”,黄百韬这手“留证据、摆事实”,在国民党军的勾心斗角里,还真算是明智之举。
“杂牌”出身的锅?黄百韬的本事被派系坑惨了
有人说黄百韬就是个只会甩锅的软蛋,其实真不是,他后来打硬仗的样子,跟孟良崮这儿的憋屈完全不是一个人。
1948年豫东战役的时候,黄百韬奉命去救区寿年,他亲自登上坦克冲在前面,在阵地上三进三出,就算被粟裕的部队围了,还是死死守住了阵地,那股狠劲儿,一点都不像孟良崮里那个“受气包”。
说到底,孟良崮的“憋屈”,根本不是黄百韬没本事,而是他的“杂牌”出身坑了他。
![]()
在国民党军里,“嫡系”和“杂牌”的差距比天还大,张灵甫因为是黄埔的、手里是王牌师,就敢当众羞辱他;李天霞因为有“土木系”撑腰,就敢不听指挥。
黄百韬虽然挂着“代理司令”的名,可手里没实权,既拦不住张灵甫的冒险,也调不动李天霞的部队,这不纯纯被架在那儿当摆设吗?
现在回头看孟良崮战役,黄百韬的遭遇其实就是国民党军的一个缩影。
他们天天喊着“军令如山”,可实际上派系比军令重要,个人恩怨比战局重要。
![]()
张灵甫的骄狂、李天霞的扯皮、黄百韬的憋屈,凑在一起,早就注定了第七十四师的结局。
孟良崮顶那块刻着“击毙张灵甫之地”的石碑,风吹日晒这么多年,其实它不光记着张灵甫的结局,更记着国民党军的毛病。
黄百韬的“憋屈”或许早就被人忘了,但他经历的那些事儿,却能让我们看清:一支队伍如果只讲派系不讲团结,只看出身不看能力,就算有再精锐的部队,也早晚得栽大跟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