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不是非死不可,孟良崮也不是个走不出去的坑。
可惜那时候,有个人明明能把这事扭过来,却在战前被远远踢开,连边都没摸着。
那人就是王耀武。
张灵甫最后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是1947年5月中,他带着整编74师困守在孟良崮。
这支部队,说是国民党军的王牌也不为过,装备、士气、训练全是第一梯队的。
但战场不是靠脸说话的地方,张灵甫这回碰上的,是粟裕亲手布的口袋阵。
![]()
张灵甫平时强势惯了,带兵有章法,打仗也有魄力,可在孟良崮,他太相信自己的判断。
敌人围得紧,他以为靠山打硬仗能撑过去,结果就是全军陷落,人也没能活下来。
其实,整件事最吊诡的地方不在张灵甫死得多惨,而在于,国民党里确实有一个人,早就跟粟裕打过交道,对他套路门儿清,真上了战场,说不定就能把74师从火堆里拉出来。
这个人,正是王耀武。
王耀武不是靠关系上来的。
他早年参加过东南战事,后来抗战打了不少硬仗,最出名的是在常德。
![]()
他那时候带着74军,跟日军硬拼十几天,手下打到最后只剩百十号人,城都快成平地了,还是咬着牙守住了。
他不是不怕死的那种,但凡事都有章法,打仗他信的是布阵、调度,不是空冲一头蛮力。
再看张灵甫,他是王耀武当年一手提拔起来的。
打张古山那仗,张灵甫提出从绝壁绕上去,成功拿下阵地,王耀武当时就记住了这人脑子够用。
但后来两人走的路不一样,王耀武被派去济南,张灵甫成了整编74师的头儿。
这时候就得说回到1934年冬,谭家桥那仗。
![]()
那是王耀武第一次跟粟裕隔空碰面。
红军设了埋伏,想吃掉国民党的一支部队,结果王耀武带的部队在战斗里灵活得很,一看苗头不对,立刻收缩阵型、调头占据制高点,打得红军伤亡不小。
粟裕那时候年轻,经验还没现在这么老到,吃了个不小的亏。
王耀武那种指挥风格,是灵活变通型的。
他不喜欢死守,也不会一股脑冲上去。
他看重情报,看重时机,更看重部队之间的配合。
![]()
可惜他没能出现在孟良崮战场上。
那时候,国民党高层对张灵甫宠得很,觉得他带着74师去哪儿都能打胜仗,结果派他单枪匹马深入解放军腹地,结果被粟裕一口吞下。
粟裕不是一般人,他打仗规划详细,一旦围住,就不会让你轻易脱身。
张灵甫当时呼救,李天霞、黄百韬这些人没人出手,谁都觉得这仗输定了,不愿意搭进去自己的人马。
王耀武要是在场,局面不至于这么死。
他打仗有个特点,不管上头怎么安排,他一看形势不对,立刻改计划,绝不死扛。
![]()
他也知道,把主力部队全派出去是玩命的事,一定会留下后手。
最关键的是,他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提拔出来的张灵甫被困死,要是他在山东,不等命令就敢带兵冲进包围圈去救人。
但现实是,王耀武被调去济南,守城去了,离孟良崮太远,压根赶不过去。
而且那个时候,内部调度混乱,谁都不想担责,最后只留下张灵甫一个人扛着74师死守山头。
接下来的战局更是雪上加霜。
粟裕那边一层层压缩包围圈,打得很稳,山上的74师被切割成几块,补给断光、人手折损,最后连冲出去的机会都没有。
![]()
等到解放军攻上来,张灵甫已经是强弩之末,拼到底也没能突围。
王耀武后来还是跟粟裕碰上了,那是在莱芜。
可惜这回粟裕手里的部队更强,战法也更成熟,王耀武没能占到优势。
再到济南战役,王耀武守城失败,被俘,直到十多年后才被释放,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整件事说起来不复杂,就是一个有资格出手的人被晾在一边,一个被捧得太高的人被放到火堆里,结果烧得干干净净。
张灵甫的死不只是个人的悲剧,也是调度失当、战场误判的产物。
![]()
王耀武晚年在北京生活,低调得很。
张灵甫的墓则成了很多人凭吊的地方。
他们两个,一个成了战败者,一个变成了被遗忘者,没谁笑到最后,也没人能回头改写那场战役的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