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考生,为了金榜题名,竟把整本《论语》穿在身上!这不是神话,而是考古挖出的真实“黑科技”——唐代“作弊帛”!
![]()
最近,陕西一座唐代墓葬的发现,让专家们都惊掉了下巴。墓主人身边,一卷看似普通的丝绸,暗藏玄机。展开一看,好家伙!密密麻麻全是蝇头小楷,抄录的正是儒家经典《论语》!这卷“作弊帛”长不过三十厘米,宽也就几厘米,薄得跟蝉翼似的,轻轻一卷就能塞进袖口,甚至鞋底!
![]()
想想那场面:考场里,考生们正襟危坐,绞尽脑汁。有人却悄悄摸出这卷“救命稻草”,趁考官不注意,瞄上几眼。这操作,胆子也太肥了吧!唐朝科举,那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旦被抓到作弊,轻则取消资格、颜面扫地,重则流放充军,前途尽毁!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铤而走险,搞出这种“高科技”作弊工具。
![]()
这“作弊帛”牛在哪?首先,材料绝! 用的是顶级丝绸,轻薄透气还坚韧,写上去的字迹清晰,不易晕染。其次,字迹绝! 上面的字小到什么程度?专家说,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每个字比芝麻粒还小,却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这得请多厉害的书匠,费多大功夫才能抄完?没点家底,还真搞不定这“私人定制”!
![]()
更绝的是隐藏性。这么薄的丝绸,可以缝进衣服夹层,塞进笔管,或者像前面说的,卷起来藏进各种意想不到的角落。考官想搜?难如登天!除非有透视眼,或者把考生衣服扒光了细细检查。这心思,这工艺,简直把古人的“小聪明”发挥到了极致!
![]()
为啥唐朝考生这么拼?还不是科举制度闹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中了就能当官,光宗耀祖,改变命运!诱惑太大,总有人想走捷径。朝廷也不是吃素的,防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进场前严格搜身,考试时锁院隔离,试卷还要糊名誊录。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帛”这种“神器”还是应运而生。
![]()
考古专家捧着这卷“作弊帛”,又是惊叹又是摇头。惊叹的是唐代丝绸工艺和微书技术竟如此登峰造极,连现代人想完美复制都难!摇头的是,再精巧的作弊手段,终究是歪门邪道。靠这玩意儿就算一时蒙混过关,肚子里没真才实学,当了官又能怎样?还不是害人害己?
![]()
看着这穿越千年的“作弊圣衣”,真让人哭笑不得。它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古人为了功名绞尽脑汁的疯狂,也照见了科举制度下人性的挣扎与投机。追求上进没错,但把聪明才智全用在“抄近道”上,是不是有点可惜了老祖宗的好手艺?这薄薄一片丝绸,承载的哪里只是几行字?分明是沉甸甸的人心欲望和历史叹息啊!你说,要是这些能工巧匠把心思用在正道上,该有多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