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美食 图源:AI生成
▲唐代仕女
唐朝富足,“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有这个条件,啥都好说,所以唐朝人在嘴上是不亏的。
![]()
![]()
一切面食都叫饼
唐《因话录》说“世重饼啖”,意思说唐人主食是饼。不是说唐朝人天天都在抱着饼子啃。实际上,除了面糊糊,唐朝人把一切面食都叫饼,什么蒸饼、汤饼,这饼、那饼。也就是说,在唐朝,面条叫饼,馒头叫饼,包子叫饼,饼也叫饼,统统都叫饼。
《水浒传》里武大郎叫卖“炊饼,炊饼”,虽是宋朝故事,实际情况和唐朝也差不多,卖的其实是馒头。唐朝的馒头不叫炊饼,叫蒸饼,又称笼上牢丸。唐朝的蒸饼可以为纯面,也可以加猪油,可以加葱和肉为馅料,那就是包子了。《朝野佥载》上说,小贩常以小车推蒸饼卖之,为大唐街市一景。
![]()
▲西安街边小吃店的蒸馒头 图源:图虫创意
武则天时的官员张衡就爱吃蒸饼。本来他再努力一下就要升官了,但节骨眼上被弹劾,原因是他在路边摊位买了蒸饼,行而食之,不重礼仪。张衡因此断送了大好前途。
还有个叫刘晏的官员,冬日上朝,冷啊,见到路边热腾腾的蒸饼,不能自持,买来要吃。他吸取张衡的教训,“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边吃边卖嘴:“嫽得很,嫽得很,蒸饼就要趁热吃。”
![]()
▲西安西羊市回坊街的馕饼 图源:视觉中国
胡饼可以理解成馕或者芝麻烧饼,是烤出来的。由胡人从西域传入,所以叫胡饼。唐朝人可爱吃胡饼了,随处都是胡饼铺子,花样也多,其中有一种叫“古楼子”,“古楼”就是“轱辘”,大如车轮,故名。以牛油拌羊肉为馅,再加椒豉制成巨饼入炉烤制。半熟即食,非常美味。
各地胡饼各不相同,其中长安胡饼最为讲究,所以有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西逃,跑到咸阳集贤宫时,饿得不行了,宰相杨国忠跑到街上买来了胡饼给皇上充饥。仓促之间,没啥吃了,只能吃胡饼,可见胡饼多么普及。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准备的干粮就是两车胡饼,只因胡饼干燥耐储存。
![]()
▲西安特色臊子面 图源:视觉中国
汤饼是面条,汤里煮出来的。“鸡省露浓汤饼熟”,唐朝人一大早就要吃汤饼哩。到了六月六,七月七,也少不了要呼噜呼噜咥一碗。凉快时吃热汤面,天热了就吃冷面。冷面如槐叶冷淘,将槐树叶榨成汁和面做面条,出锅后过凉水再食用,一个字,爽。
唐人重阳节必须吃汤饼。李颀有诗“汤饼茱萸香”,那天讲究吃汤饼、插茱萸。此风俗如今已经断流。
唐人生日宴会也要吃汤饼,取其年寿长长久久。此风俗流传至今。
对了,在立春日那天,唐朝人家家户户吃春饼。以麦面蒸成或烙成的圆薄饼裹菜肉而食用。此风俗也是流传至今。
![]()
▲春饼 图源:视觉中国
![]()
![]()
唐人的菜篮子里有什么
除过面食,唐朝人也常吃稻米。稻米多香啊,粟米饭和黍米饭等杂粮饭那时候已经渐渐不受人待见了。大量南方稻米运往北方,成为唐人的常食之物。那时长安多水地,也产米。
在唐代,米有各种吃法。
青精饭是一种用南烛树叶的汁液浸黑的米蒸成的饭,其色如青,故名青精饭或乌饭。杜甫给李白的诗里就提到过:“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唐朝人觉得青精饭是一种健康食品,甚至觉得吃了能成仙——这就夸张了。
![]()
▲青精胡麻饭 图源:视觉中国
团油饭是用煎虾、鱼炙、鸭鹅、猪羊肉、鸡子羹、蒸肠菜、姜桂等合制而成,为富贵人家妇女生产后的营养餐。
王母饭类似今日的盖浇饭,下面是米饭,上面覆淋着醢。醢是什么东西?就是用鸡蛋、肉等食材制成的酱。
荷包饭以香米、杂鱼肉等用荷叶蒸成。柳宗元有“绿荷包饭趁墟入”的诗句。
米可以蒸饭,也可以熬粥。唐朝人常吃的粥有饧粥,加了杏酪和麦芽糖。加奶,为乳粥。茗粥则是掺了茶叶煮出来的。
唐朝官员在宫里有工作餐,由光禄寺统一供给。宰相卢澄习惯将三种粥,粟粥、乳粥和加了糖的豆沙粥合起来吃,于是粥呈三色。有人顽皮,做了个对子:王羹亥卯未,相粥白玄黄。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清石涛绘 图源:视觉中国
唐朝人吃肉主要吃羊肉。牛肉吃不得,犯法,宰牛算是破坏农业生产。猪肉有,但不普及,吃法也单一,是煮了就蒜泥,如此而已。
唐朝的烹饪方法单调,基本就是煮、蒸、烤三种,炒菜要到宋代才有。所以唐朝人吃不上葱炮羊肉之类的炒菜。吃羊肉,要么“羌煮”,要么“貊炙”。“羌煮”即为煮羊肉或涮羊肉。鹿肉也可以这么吃。“貊炙”就是烤全羊了,“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想着都过瘾。肥羊烤着吃是唐朝人的最爱,吃完要舔手指的。
在唐朝,鸡鸭鹅等禽类有时是不算肉的。李世民要求御史出巡不能吃肉,怕把地方上吃穷了。御史马周一下基层,天天吃鸡,被上告了。李世民对此的回应是:禁吃肉,又没禁止吃鸡。
嗨,皇上不讲理,找谁说理去。
![]()
▲西安永兴坊 图源:视觉中国
唐朝人羊肉吃腻了吃野味,逮了兔子吃兔子,打了狗熊吃狗熊,钓了鱼吃鱼。一盘白鱼配一碗红米饭,对于白居易来说,就很满足,“鲂鳞白如雪,稻饭红似花”。如果鱼够新鲜,就吃“切鲙”,也就是生鱼片,用点芥末酱调味。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日本去了,并被发扬光大。
有段时间,武则天让全国人民吃素。这可够呛,因为唐朝人的菜篮子有些寒碜,没几样菜吃。名臣魏征吃口醋渍芹菜就兴高采烈了。西红柿,没有。土豆,没有。洋葱,没有。辣椒,没有……大白菜,当时叫菘,没人爱吃,种植很少。菠菜当时叫波棱菜,刚刚引进过来,还是稀罕物,价格太贵,不能常吃。
常吃的是韭菜、冬苋菜和薤。唐朝人已经会反季节种植韭菜了,冬天都能吃上。冬苋菜和薤后世已经不大常见了,如今只在我国南方部分省市还有人吃。
![]()
![]()
蔬菜不够,果子来凑
唐朝人吃饭,喜欢搭配果品。橘子、荔枝、枇杷、龙眼、梨、桃、枣、杏、李、樱桃都是当时常见的果品。也有贵的,比如书上记载,洛阳白马寺的石榴,一个值一头牛。
唐朝人还喜欢吃点心,当时的人称其为菓子。菓子除了好吃,还很雅致,摆着看也是好的,花样多,名字也好听,诸如满天星、玉露团、紫龙糕、金铃炙……这也传到日本去了。
![]()
▲唐菓子 图源:视觉中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在唐朝,葡萄酒非常火。唐太宗就是葡萄酒爱好者,曾经亲自监制,酿出了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缇盎”。在长安和洛阳等城市,胡人开了许多酒家,有妩媚的胡姬歌舞助兴,李白等人最爱来这里喝西域美酒了。
除了酒,茶叶也在唐朝开始风靡全国。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而在唐朝的北方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茶圣陆羽就是唐朝人,写了一部《茶经》。唐人吃茶和后世不同,是将茶和葱、姜、枣、橘皮、茱萸等同熬而饮。
![]()
▲西安安仁坊遗址展览馆唐朝酒文化展品 图源:视觉中国
从古至今,任何时候,吃得好的都是富贵人家。《酉阳杂俎》记载了当时长安城中权贵家族的私房菜,其中提到了萧家馄饨、庾家粽子、樱桃毕罗以及驼峰炙。
萧家馄饨香,去掉汤汁里的浮油,可以煮茶,足见馄饨汤的清和鲜。庾家粽子美,白莹如玉,估计是江米做的甜点。
会做樱桃毕罗的韩约是谁呢?是名将军,参与政变,一上场就紧张,大冬天汗流不断,导致计划败露,死了上千人,自己也丢了性命。韩将军心理素质不行,做起美食却很行。他做的樱桃毕罗,外皮熟了,里边包着的樱桃果酱颜色还是那么鲜艳。
啥是毕罗?毕罗源自波斯语,是由西域传入的一种洋烧饼。唐代长安有许多经营毕罗的食店,有蟹黄毕罗、猪肝毕罗、羊肾毕罗等。唐代“贵人御馔,尽供胡食”。胡食在汉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至唐最盛。
![]()
▲唐代墓葬壁画《野宴图》
还有一个将军,叫曲良翰,善烤驼峰。鄙人在小视频上见过一些美食主播烤驼峰。那东西和羊尾一样,都是大块的脂肪,一烤吱吱冒油,不加大量的佐料根本不行。唐朝时做菜的调料还是蛮全乎的,花椒和生姜就不用说了,胡椒、豆蔻、桂皮、陈皮都有了,制作起来复杂一些的豆豉、豆酱也都有了。不过辣椒嘛,想都别想,辣椒进入中国那是一千多年后的事情了。
从文字记录来看,唐朝最喜欢大摆筵宴的两个皇帝,一是武则天,二是李隆基。但是在唐朝,最著名的一次宴会则是在唐中宗时期。官员韦巨源升官了,他因此在长安家中宴请了中宗,感谢栽培。在那次宴会上一共出现了上百道菜,现在流传下来的有:金乳酥、水晶龙凤糕、金银夹花平截、长生粥、见风消、贵粉红、御黄王母饭、玉露团、八方寒食饼……
因为太好吃了,中宗吃完后严重积食,回宫后两天没动筷子,且对韦巨源家的佳肴念念不忘。中宗寻思着再提拔一下韦巨源,因为他还想去吃一次席哩。
![]()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芳丽
美编:周伊萌
校对:段海英
审核:王旭辉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4年第6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