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因“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重阳节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2025年的重阳节恰逢10月29日,这一天不仅是尊老敬老的日子,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养生智慧。民间素有“1要躲,3不做,忌2样”的讲究,这些习俗看似简单,实则凝聚了古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健康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传承。
![]()
**一、重阳节的“1要躲”:躲秋寒,护阳气**
重阳节正值深秋,气候由凉转寒,昼夜温差大,此时自然界阳气渐衰,阴气渐盛。古人讲究“重阳躲寒”,尤其注重避免早晚寒气侵袭。根据中医理论,人体阳气在秋季开始内敛,若此时受寒,易导致寒气入体,引发关节疼痛、感冒咳嗽等问题。因此,重阳时节应“躲”三处寒:
1. **躲晨露**:清晨露水寒凉,尤其是老年人晨练不宜过早,建议待日出后再外出活动。
2. **躲夜风**:晚间寒气重,需及时添衣,避免长时间吹风。古代有“重阳不闭户,来年瘟神驻”的谚语,强调夜间关窗避风的重要性。
3. **躲阴湿之地**:如河边、山林阴湿处,这些地方寒气更甚,易伤人体阳气。
现代人虽生活条件改善,但“躲寒”的智慧仍不过时。例如,空调房与室外温差大,需注意及时增减衣物;运动后汗出当风,也需及时擦干保暖。
![]()
**二、重阳节的“3不做”:顺应天时的养生禁忌**
1. **不熬夜**:重阳时节,自然界阳气收敛,人体也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熬夜会耗伤阴血,影响肝脏排毒,导致免疫力下降。古籍《黄帝内经》提到“秋三月,早卧早起,使志安宁”,正是此理。
2. **不悲秋**:秋季万物凋零,易引发伤感情绪,但过度忧郁会伤肺气。古人登高赏菊的习俗,正是为了以开阔视野驱散郁结。现代心理学也证实,秋季是抑郁高发期,可通过社交、运动等方式调节情绪。
3. **不大补**:民间有“贴秋膘”之说,但重阳时不宜骤然进补。此时脾胃功能较弱,过度食用油腻或温补食物(如羊肉、人参)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建议平补为主,如山药、百合、银耳等润燥食材更为适宜。
这些禁忌并非迷信,而是古人对“天人相应”的实践总结。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重阳节“采菊东篱下”,以淡泊豁达的心态化解秋郁;而现代医学也证实,秋季规律作息和情绪管理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作用。
![]()
**三、重阳节的“忌2样”:传统习俗中的健康警示**
1. **忌送菊花给老人**:菊花虽是重阳象征,但因其谐音“鞠”(有终结之意),部分地区的民俗认为赠菊不吉。可改赠长寿花、万年青等寓意吉祥的植物。不过,菊花茶、菊花酒仍是养生佳品,具有清肝明目之效。
2. **忌独处不登高**:登高是重阳核心习俗,既有“避灾”的古老寓意,也能锻炼身体、开阔心胸。若因忙碌或体弱无法登山,也可选择散步、郊游等轻度活动。唐代王维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出了重阳团聚的意义。
这些禁忌背后,是古人对生命仪式的重视。例如,茱萸被称为“辟邪翁”,古人佩戴因其辛香气味可驱虫防病;而现代研究也发现,茱萸中的挥发油确有抗菌作用。
![]()
**四、重阳习俗的现代意义:从传统到科学的传承**
随着时代发展,重阳节的习俗被赋予了新内涵。例如:
- **登高与现代运动科学**:登山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需量力而行,避免膝关节损伤。
- **菊花酒的养生价值**:研究发现,菊花含黄酮类化合物,可抗氧化、抗炎,但酒精过敏者应以菊花茶替代。
- **敬老与心理健康**:陪伴老人不仅是物质关怀,更需关注其心理需求。数据显示,积极参与社交的老人认知衰退风险降低40%。
重阳节的智慧提醒我们:传统习俗并非简单的仪式,而是融合了自然规律、健康理念与人文关怀的生活哲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妨放慢脚步,陪长辈登高望远,饮一杯菊花茶,感受“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温情与深意。正如《西京杂记》所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份穿越千年的祝福,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