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张介宾说“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是谬论”?右归丸背后用意太深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景岳全书》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明代医家张介宾,世称景岳先生,是温补学派的一代宗师。

他一生著述甚丰,尤以《景岳全书》闻名于世,其中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更是流传后世的经典名方。

然而,最令医林震动的,却是他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一理论的猛烈抨击。

朱丹溪是元代滋阴派的开创者,他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主张治病应以滋阴为主。

这个理论影响了数百年的医学实践,无数医家奉为圭臬。



可张介宾却直言不讳地称其为"谬论",并专门创制右归丸来温补肾阳,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医理玄机?

这场延续数百年的学术之争,不仅关乎医理的正误,更牵涉到无数病患的性命安危。张介宾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挑战前贤定论?右归丸的创制,又蕴含着怎样深邃的用意?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云际会的医学时代,细细探寻其中的因果缘由。

明万历年间,金陵城内,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病卧榻上,面色苍白如纸,四肢冰凉。家人请来当地名医,诊脉后开出方子,尽是知母、黄柏、生地、玄参之类滋阴降火之品。服药月余,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愈发沉重,连粥饭也难以下咽了。

家人心急如焚,四处打听,终于请到了张介宾。彼时张介宾已年近五旬,医名远播。他来到病榻前,仔细诊视,只见老者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再问症状,老者诉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

张介宾沉吟片刻,对家属说道:"此乃肾阳亏虚之证,前医误用寒凉,犹如雪上加霜。"家属听罢,面露惊疑:"可前医说老父火旺伤阴,需用滋阴降火之法,这..."

"正是这'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说法误人!"张介宾正色道,"人身阴阳,本应平衡。朱丹溪先生提出此论,固然是针对当时温补过度的流弊,但若奉为定法,不分寒热虚实,一概滋阴,岂非因噎废食?"

他接着解释:"你看令尊这般症状,分明是命门火衰,肾阳不足。阳气者,如天之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现在反而用寒凉之药,是想扑灭那仅存的一点阳火吗?"

家属听得似懂非懂,但见张介宾言之凿凿,只得依其所言。张介宾当即开方,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配以熟地、山药、枸杞补益精血,又用杜仲、菟丝子强筋壮骨。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右归丸雏形。

老者服药三日,便觉腹中温暖,手脚渐暖。半月后已能下床行走,面色也渐渐红润起来。一月后完全康复,精神矍铄,竟比患病前更显健旺。

这一案例在金陵城引起轰动。许多医家登门求教,想要了解张介宾的治病之道。张介宾便将自己多年的临床心得和盘托出。

他说:"我行医三十余载,见过太多因误用滋阴而致病情加重的案例。朱丹溪先生生活的年代,正值金元时期,人们饮食肥甘厚味,生活安逸,加之刘河间、张从正等医家过用温燥攻伐之法,确实导致不少人阴液亏损。所以丹溪先生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在当时是有针对性的。"

"但世事变迁,如今已是大明朝。百姓生活困苦,饮食清淡,劳作繁重,体质多虚。这种情况下,若还是一味滋阴,岂不是雪上加霜?更何况,人体阴阳本是动态平衡,怎能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呢?"

在场的一位年轻医生提出疑问:"可《内经》中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这不正说明人体阴液容易亏损吗?"

张介宾微微一笑:"这正是我要辨析的关键所在。"他站起身来,踱步说道,"《内经》这句话,说的是人到中年,阴气开始衰减,但并非说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事实上,阳气也在衰减,而且衰减得更快。"

他指着窗外的天空:"你看那太阳,从日出到日落,阳气由盛转衰。人体亦是如此,生、长、壮、老、已,无不依赖阳气的推动。《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阳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再者,从天地造化来看,天地之间,阳气主动,阴气主静。动则易耗,静则易守。所以阳气容易耗散,阴液反而容易保存。这才是天地的常道。"

张介宾越说越激动,他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医书,翻到记录的案例:"你们看看,这些年我治疗的病患中,真正阴虚火旺的有多少?十个里面最多两三个。反倒是阳虚寒证的患者,十有七八!"



"我曾遇到一个三十岁的书生,终日埋头苦读,饮食不节,作息无常。别的医生说他阴虚火旺,给他吃了半年的知柏地黄丸。结果呢?面色越来越暗,精神越来越差,最后连书都读不下去了。我给他用温补肾阳的方法,不到两个月就恢复如初。"

"还有一个妇人,产后体虚,盗汗不止,前医认为是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吃了三个月,反而腰痛加重,月经也不来了。我诊断是肾阳不足,卫气不固,用右归丸加黄芪、白术,半月见效,两月痊愈。"

在场的医生们听得频频点头,又有人问道:"那先生的意思是,朱丹溪的理论完全错了?"

"非也,非也。"张介宾摆手道,"丹溪先生的理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针对特定的人群,是有其价值的。我反对的,是将其奉为金科玉律,不分时宜,不辨证候,一概而论。"

他继续说道:"医之为道,贵在变通。不能因为前人说过什么,就墨守成规。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人群的差异,病情的不同,灵活施治。这才是医道的精髓所在。"

"人体的阴阳,本就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张介宾拿起桌上的茶杯,"就像这杯水,既有水的形质,也有水的温度。阴阳互根,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略另一面。"

"丹溪先生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人们过用温燥,导致阴液亏损的现象。但这只是特定情况,不能推而广之,成为普遍规律。就好比夏天炎热,不能说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南方湿热,不能说天下处处都湿热。"

一位老医生若有所思地说:"先生此言,确实发人深省。我行医四十载,也确实见到不少误用滋阴而伤阳的案例。只是囿于丹溪先生的名望,不敢多言。"

张介宾正色道:"医道关乎人命,岂可因循守旧,不敢创新?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学习前贤的精神,而不是盲从前贤的结论。时代在变,病情在变,我们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

他转身在书桌前坐下,提笔写道:"我这些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温补肾阳,而又不至于过于燥烈,伤及阴液?"

"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元阳即命门之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命门火衰,百病丛生。所以补肾,关键在于温补肾阳。但补阳又不能纯用温燥之品,否则容易耗伤阴液,反而不美。"

"因此,我创制了这个方子。"张介宾将写好的方子展示给众人,"用附子、肉桂温补命门之火;用熟地、山药、枸杞滋补肾精;用杜仲、菟丝子强筋壮骨;用当归养血;用鹿角胶补督脉。诸药相配,温而不燥,补而不滞,阴阳双补,以阳为主。我将其命名为右归丸。"

众医生看着这个方子,无不称奇。但他们心中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叫"右归"?这两个字背后,又隐藏着张介宾怎样深邃的医学思想?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景岳先生,老朽有一问,不知当讲不当讲?"众人回头,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走进来。张介宾连忙起身相迎,原来这位老者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医家。



老者坐定后,缓缓说道:"老朽听先生之论,深以为然。

但有一事不解:先生既然反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何又创右归丸专补肾阳?这岂不是矫枉过正?"

这个问题问得极有深度,在场所有人都屏息以待,想听张介宾如何作答。

而张介宾接下来的回答,以及他对"右归"二字含义的阐释,揭示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医学真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