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这手怎么最近老是麻?晚上睡觉还抽筋,走两步都感觉脚凉?”
在小区里,62岁的王阿姨总爱和邻居聊养生,没想到自己的困扰成了大家的新话题。她以为这只是年纪大的正常反应,可其实,她的身体早已悄悄发出了警报信号。
其实,很多人都和王阿姨一样,把手脚麻木、发凉当成“血气不足”轻描淡写。可你知道吗?手脚的细微变化,往往最先暴露血管的“隐患”!医学研究显示,血栓多发于血管“末梢”,而手脚正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前哨。血栓堵塞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高血压、脑梗、心梗甚至猝死都可能随之而来。
![]()
到底哪些手脚细节,可能暗示血管已被“堵住”?又该怎么自查、预防?
血管就像城市公路,长年累月被“油脂垃圾”包围,时间久了,便越来越窄,甚至完全堵死。血栓就是血管里的“堵车事故”,它悄无声息,却致命。最新心血管指南提出:大约80%的血栓事件,早期会在手脚产生异常表现,但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中老年人真正重视这一信号。
为什么手脚最先“知晓”血栓的出现?其实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
手脚血管远离心脏,是血流最末端,栓子卡在那里,最容易阻断供血。
![]()
末梢血管本就细小,一旦血液黏稠或出现斑块,很容易被堵塞。
许多慢性病、三高人群的毛细血管弹性减弱,血栓形成概率更高。
哈佛医学院曾发布临床研究,70%以上的脑梗、心梗患者,发病前半年内出现过“手麻、肢体怕冷”等症状。但是,因为这些表现过于“日常”,很多人只是以为年纪使然,从未填写进体检单。正是这种掉以轻心,才给血栓留下可乘之机!
别再以为只有头晕胸闷才是大问题,其实血栓在体内悄悄形成,总会留下蛛丝马迹。如果近期你或家人频繁遇到以下6种手脚变化,要提高警惕:
![]()
手脚麻木、刺痛
不是偶尔趴着手麻,而是无明显诱因的持续麻木或阵发性刺痛。研究发现,发生于单侧或局部的麻木、发麻感,是动脉栓塞的重要信号。特别是早晨起床或深夜安静时,症状更明显。
手脚发凉、颜色变暗
无论天气冷热,手脚摸起来明显比身体其他部位低温,甚至发青、发紫。北京协和医院统计:在外周血管有血栓的患者中65%手脚有“变冷”表现,且不易改善。
肢体肿胀、按压有凹陷
小腿、脚背无明显外伤却肿胀,用手按压会出现持久凹陷,提示静脉回流障碍。下肢静脉血栓的关键表现就是肿胀、疼痛和凹陷水肿。
行走容易乏力或跛行
距离短暂散步也觉得腿沉、发酸、甚至跛脚,渐渐无法完成以前的日常运动。国际权威数据显示,长期下肢动脉狭窄或有血栓者,近70%有“间歇性跛行”症状。
手指、脚趾出现溃烂、难愈合的小伤口
没有剧烈碰撞,却经常出现小破皮,且极难愈合、易发炎。这是因为血供不足,组织新陈代谢减慢。多数老年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会经历这种表现。
夜间腿抽筋或疼痛影响睡眠
很多人以为抽筋只是缺钙,实际也有一部分是下肢血流受阻、血栓形成导致。如果夜间频繁因为腿部疼痛被惊醒,应当高度怀疑是否血管已“堵”!
![]()
有心血管专家总结:只要上述信号出现一种,尤其是持续或反复发作,风险远高于偶发性。最可怕的血栓,是你以为“没什么”,它其实已悄悄发作。
血栓并非一夜形成,它需要长期不良习惯“助力”。但只要科学防护,多数血管“堵塞”风险是可以提前“清理”的。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
合理补水,提升血液流动性
每人每天补充1500-2000毫升水,控制含糖饮料。多喝温开水,有助于血液稀释、减少血栓风险。
饮食均衡,少油少盐,减少高胆固醇摄入
以全谷类、蔬菜、优质蛋白为主,合理摄入坚果和粗粮。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
![]()
坚持规律运动,激活血管弹性
每周有氧运动150分钟左右(如快走、游泳、太极等),哪怕每天分2次散步都好。运动能大幅度提升末梢循环和血管弹性。
避免久坐久站,增强下肢血液回流
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习惯性踮脚、转脚踝,都能帮助预防下肢血栓。
主动监测“三高”,定期体检早发现
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关注血脂、血压、血糖三项指标。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应增加频次。
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不拖延
如果有持续的异常麻木、发冷、肿胀等信号,应当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心内科或血管外科咨询与检查,不要盲目自我诊断,更不能拖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