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的秋风格外凄凉。五丈原上,蜀汉丞相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卧病不起。大军帐内,灯火摇曳,众将噤声,只有低低的咳嗽声在空气里回荡。此时的蜀汉,不仅失去了北伐的希望,也面临着一个更沉重的问题——如果诸葛亮不在了,这个国家该由谁来撑起?
![]()
刘禅不放心,派尚书仆射李福连夜赶往前线探望。表面是问候,实则是为继承人之事而来。面对主上的暗示,诸葛亮沉默良久,终于说出两个名字——“蒋琬、费祎。”
李福又追问:“若二人之后,谁可继之?”诸葛亮只是闭上双眼,再无一语。李福心中发凉。为何丞相不再多说?
一、蜀汉的中流砥柱
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噩耗传至成都,刘禅哀痛欲绝。至此,蜀汉的“诸葛时代”宣告终结。
![]()
诸葛亮在治蜀十二年间,立法严明,兴修农田,重整军备,又以和吴抗魏,使蜀汉在乱世中立足。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一套稳定的政治班底:蒋琬、费祎、董允三人。后世将他们与诸葛亮并称“四相”,正因为他们延续了孔明的制度与气节,使蜀国又支撑了三十年。
二、刘备“醉官”背后的慧眼
蒋琬,字公琰,零陵人,是典型的荆州旧部。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荆南四郡站稳脚跟,蒋琬慕名投奔。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入蜀,任命他为广都县令。
新官上任不久,刘备视察地方,发现蒋琬竟酩酊大醉,政务无人处理。刘备勃然大怒,欲以渎职论罪。此时诸葛亮急忙进谏:“主公,蒋琬非庸吏,此人胸怀宽厚,安民为先,乃社稷之器。”刘备听罢,怒气稍解,仅免其官。
然而这场“醉酒风波”却让刘备记住了这个名字。几年后,蒋琬再次被启用,入任什邡县令。此人行事沉稳,不急不躁。刘备登基称汉中王后,将他调入中枢。
![]()
诸葛亮北伐期间,蒋琬任丞相长史,掌管后勤。诸葛亮多次称赞他“忠诚宽厚,可共兴复汉室”,并在临终前上表刘禅:“若臣不幸,军国之事可付蒋琬。”此语如遗命,奠定了蒋琬的继承地位。
三、荆州旧部与益州士族
与蒋琬齐名的费祎、董允,则出生于益州“东州士”集团。所谓“东州士”,多为东汉末避乱入蜀的中原士人,他们在地方上有地位、有学识,成为刘备入蜀后的重要依托。
费祎,江夏人,自幼丧父,随叔父迁蜀;董允,荆州南郡人,其父董和早年仕蜀,与刘璋交好。二人自青年时便名重一时,志同道合。
传说有一年,名士许靖丧子,董允欲同费祎前去吊唁,因家贫,只得乘一辆旧鹿车。董允面露尴尬,而费祎神情自若。后来董允之父叹道:“我今始知,文伟之度,远胜吾儿。”自此,费祎名声更盛。
![]()
刘备称帝后,二人同任太子舍人,辅佐刘禅。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叛,归途中百官迎接,唯独请费祎同车,以示器重。从此,“费祎得相国之眷”在蜀中传为佳话。
四、诸葛亮的眼光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郑重向刘禅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称“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并提醒刘禅若不听贤言,应加以治罪。
由此可见,他在安排接班人时,早已考虑周全:蒋琬掌军政,费祎管中枢,董允辅内廷。三人分工明确,互相制衡,正是蜀汉能在诸葛亮死后不乱的关键。
五、蒋琬:以静制动的继承者
诸葛亮逝后,刘禅依遗命任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后升大将军、大司马,得以“开府治事”,权势几乎与丞相等同。
![]()
蒋琬主张“养民息兵”,北伐宜慎。他将指挥中枢自汉中迁往涪县,以利进退,并计划沿汉水东下攻取魏兴、上庸,以图侧击中原。这种“以守为攻”的策略,既稳又有远见。
他为人宽厚,不计小嫌。属下杨戏性情耿直,从不逢迎,常对上司面无表情。有人挑拨说杨戏无礼,蒋琬笑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他若谄媚我,反倒不真诚。”
还有官员杨敏讥讽蒋琬“不如前人”,众人劝其治罪,蒋琬淡然道:“我确实不及前贤。”数年后杨敏犯法入狱,蒋琬仍依法而行,不徇私怨。
他的这种从容与度量,使得朝廷内外风气一变,蜀汉重新走向安定。
六、费祎:聪敏干练的调和者
延熙四年(公元241年),蒋琬病重,费祎升任大将军,总理军政。蒋琬去世后,他接替其位。
费祎以聪明著称,批阅文书一目十行,从不误事。早晨、傍晚定时办公,其余时间常与士人交游、对弈。别人以为他怠政,实则头脑极快,处理军国要务游刃有余。
与姜维相比,他更看重民力。姜维屡请北伐,费祎多加约束:“国力有限,不可轻动。”在他的主持下,蜀汉社会安稳,百姓得以生息。
![]()
史家认为,这一时期是蜀汉政治最稳定的阶段。蒋、费两人一稳一锐,相互补充。
七、董允:最后的守正者
在中枢之外,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董允。诸葛亮去世后,他长期担任侍中、尚书令,掌内廷事务,直言不讳。
刘禅性情懦弱,喜声色犬马,常想选美女入宫。群臣噤若寒蝉,唯董允进谏:“古者后妃不逾十二人,陛下后宫已众,民间女不可复取。”刘禅几次劝说,董允始终不退。
董允在世时,宦官黄皓、陈祗等皆不敢放肆。刘禅虽不喜听逆耳之言,却也敬其忠直。延熙九年(246年),董允病逝,朝中再无人能制衡宦官势力。
![]()
八、祸从宴起
董允去世七年后,费祎在成都举行岁首大会,宴请群臣。席间他兴致高昂,频频举杯,未察周围。忽有一名魏降官郭循趁乱拔剑,将其刺倒。费祎猝然殒命,血染宴席。
此事震惊朝野。郭循被擒后供称“为旧主复仇”,但更多人认为,他可能是魏国潜伏的间谍。费祎以宽厚待人,却未能防备暗箭。
费祎死后,蜀汉朝政再无人能继诸葛、蒋、费、董之风。
![]()
九、蜀汉的暮色
费祎谥“敬侯”,其家风俭朴,子孙清贫,不以权势自居。董允的史传被独立成篇,史家陈寿称其“公正不阿,清慎有节”。
他们死后,宦官黄皓得势,刘禅荒于游乐。姜维虽屡次北伐,终究回天乏术。二十年后,邓艾、钟会率魏军攻入成都,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回望那年五丈原,诸葛亮临终闭口不言,似乎早已看透一切。他知蒋、费之后,蜀汉再无可托之人。或许,这沉默,正是他留给后世的叹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