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率军与夏侯渊军队对峙于阳平关,夏侯渊派张郃守护东围,自己率兵守南围。刘备派兵进攻张郃,张郃作战不利,夏侯渊分兵一半援助张郃。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备派兵火烧夏侯渊军队的营寨外围设施,夏侯渊亲自率领轻兵出营救火、修补工事。此时,法正看准时机,建议刘备发动总攻,刘备命令黄忠擂鼓呐喊,从高处突然出击,夏侯渊猝不及防,被黄忠斩杀。
这场定军山之战,黄忠阵斩曹军主帅、西部战区总司令夏侯渊,堪称三国时期斩将纪录中含金量最高的战绩之一。然而奇怪的是,如此辉煌的战绩,史书上却没有给予“威震华夏”的评价。而就在同一年,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却获得了“威震华夏”的历史评价。
这究竟是为什么?
![]()
一、地位悬殊:夏侯渊的真实分量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夏侯渊之死对曹操集团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表面看,夏侯渊是曹操在西线的最高指挥官,他的死应该是对曹操集团的沉重打击。但实际上,曹操集团对夏侯渊的评价并不高。
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在曹操眼中,夏侯渊充其量只是个勇将,而非智将。
再看夏侯渊之死,正是他不听张郃劝阻,轻率地带领轻兵出营修补工事,结果中了埋伏。这种死法,恰恰印证了曹操对他的评价——有勇无谋。
所以夏侯渊虽然地位崇高,但在曹操和魏国群臣心目中,其实际军事才能并不被看重。他的死,更多是让其继任者引以为戒,而非让曹魏集团感到恐慌。
![]()
二、强中更有强中手
与夏侯渊之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羽北伐的战果。
关羽的“威震华夏”,体现在他面对的敌人和取得的战果上:
第一,他击败了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于禁在曹营中威望极高,是外姓将领中的第一人,号称“最号毅重”,以治军严整著称。
第二,他消灭了于禁统帅的七军三万人。这是曹操在中原地区所能调动的精锐机动部队。
第三,他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庞德是西凉名将,勇冠三军。
第四,他借助汉水暴涨,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展现了天时地利把握能力。
最重要的是,关羽兵锋直指曹操的大本营许都,最近时距离洛阳、许昌不过二百里,真正威胁到了曹操的统治核心。以至于曹操一度考虑迁都避其锋芒。
![]()
三、时势造英雄
除了战果本身的对比,两个事件发生的战略背景也大不相同。
黄忠斩夏侯渊时,曹操正深陷东方战事,无法全力西顾,而刘备方面则全力以赴,志在必得,在这种优势兵力下取胜,虽是大胜,但并非不可思议。
反观关羽北伐,是在刘备刚刚经历汉中之战,士卒疲敝、无力东顾的情况下,以偏师主动出击,关羽面对的不仅是襄樊守军,还要应对曹操不断派来的援军,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辉煌战果,更显难能可贵。
从敌方反应也能看出差别,夏侯渊战死后,曹操立即派曹真、徐晃增援,同时自己亲自督战,很快就稳定了局势。而关羽北伐时,曹操先后派出曹仁、于禁、庞德、徐晃等多路大军,还联络孙权夹击,几乎动员了全部力量才勉强挡住关羽。
夏侯渊之死虽然重要,但并未动摇曹操集团的根基,而关羽北伐,则真正威胁到曹操的统治中心,甚至可能改变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
陈寿给予关羽“威震华夏”的评价,也是为后来关羽兵败被杀做铺垫,正因为关羽的威胁太大,曹操和孙权才会联手对付他,也正因为声势太盛,关羽才会骄傲轻敌,最终败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