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寺,原名东山寺,或东禅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东山之上,地处大别山主脉东端南沿,与九江隔江而望。该寺始建于唐永徽五年(654年),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法受衣钵之圣地。宋真宗改赐寺额为“真慧禅寺”,宋英宗御书“天下祖庭”匾额,宋徽宗题写“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寺额“东山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五祖寺
![]()
也正因此五祖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11月被确定为禅宗发源地,弘忍大师被尊为禅宗创始人。可以说它兼具宗教朝圣与旅游观光价值。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祖寺所在的黄梅离蕲州近在咫尺,历史上黄梅长期隶属于蕲州。蕲州在明代是荆藩的藩地,第八代荆王朱常泴崇信佛教,万历十九年(1591),他捐资将黄梅五祖寺“绘像一新”,并“竖碑勒文”。位于五祖寺真身殿正殿后部正中,供奉着五祖真身的法雨塔,横额位置嵌有三块匾额,其中“阎浮藏海”匾乃朱常泴亲手所书。
大哥有罪被废
前文提及,相对于太祖系各藩,燕系各藩宗室普遍成员稀少,各家合起来放在太祖系内也只是一家中等宗室,这与各支系亲王往往英年早逝,以至于子嗣艰难有很大关系。
荆藩就是其中的典型,能够确定其生卒年的六代亲王(包含追封的朱载墭,不包括庶人朱见潚)中,仅有荆端王一人年过花甲,其余五王大多在三十多岁正当打的时期便去世了。
比如荆恭王朱翊钜,去世时约三十五岁,好在他留下了三个子嗣:嫡长子朱常泠(音líng)、嫡次子朱常(氵言)和嫡三子朱常泴(音guàn)。
朱常泠,生年不详,作为嫡长子属于当然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受封荆世子。
据《明史·诸王传》记载:荆藩第四代樊山王朱载埁,是一位贤良方正、教子有方的贤王。朱翊钜常以这位族叔为榜样,来教导世子朱常泠。结果朱常泠“不率教”,即只当耳边风,毫不在意,反而养成了“残贼淫纵”的品性。
荆王墓出土的金蜻蜓配饰
![]()
“残贼”出自《孟子》,意指破坏仁义,其后用以指代残害、暴虐的行为或人。“淫纵”有两方面含义:一指品性邪恶且行为不受约束,二指沉溺色欲而败坏伦常。由此可知,朱常泠为人暴虐、品性邪恶。
朱翊钜在多次教导无果之后,终于忍无可忍,亲自举报世子恶行。最终朱常泠于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被废为庶人,发配武昌闲宅禁住。
“庚寅,荆世子常泠坐残贼淫纵,降为庶人,闲宅禁住。”(《明穆宗实录》)
闲宅是明代用以关押罪宗专门处所。明朝中后期,因凤阳高墙内罪宗人数众多,朝廷在各省“省城内择空闲宽敞所在”建设特殊建筑,用以关押罪宗,称为闲宅。闲宅建立后,需要异地关押的宗室被分成两部分,罪行较轻的送闲宅禁锢,罪孽深重者发配凤阳高墙。
朱常泠事件还有后续,隆庆四年七月,荆藩长史陈如愚等人受此影响被削职为民,《西游记》的作者荆藩纪善吴承恩很可能是其中一员。
“辛未……治拨置荆世子常冷为恶者。黜长史陈如愚等三人为民。及内使何山等四人,千户厉德参等二人罪,各有差。”(《明穆宗实录》)
二哥袭爵无嗣
朱常(氵言),生年同样不详,隆庆三年(1569年)四月,也即大哥被废二月之后,被朝廷册封为泰宁王。
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初六,荆恭王能朱翊钜薨逝,在位16年,终年35岁左右。他的英年早逝不知是否与朱常泠被废事件有关。
大哥这位荆世子被废,朱常(氵言)伦序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故当年五月,朝廷受命他管理府事。紧接着荆藩长史陈如愚等被治罪,估计其中有他的手笔。
按照惯例,先王禫祭也即除服祭之后,嗣王便可奏请受封。荆恭王的禫祭当在隆庆六年(1572年)四月,也就是说隆庆六年朱常(氵言)便可袭爵,可直到万历二年(1574年)六月,朝廷才准许其袭爵。
“甲子……准荆王嫡次子泰宁王常(氵言)袭封荆王。其世子常泠革为庶人也。”(《明神宗实录》)
荆王墓出土铜鎏金帽顶
![]()
期间朱常(氵言)应当有过多次奏请袭爵,可朝廷也有自己的考量:前世子朱常泠横亘在那。至于朝廷如此操作是打算给朱常泠一个机会,还是在等他去世的消息,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朱常(氵言)袭爵的进程被拖后了数年。
即便同意其袭爵,也只是原则上的,正式册封要等到万历三年四月,毕竟不论是举行传制仪式,还是遣使外出册封,都需要花钱的,本着节省的原则,需攒一波人员,待攒够人数再一次性搞定。
万历四年(1576年)四月,册封刘氏为荆王妃,《实录》对记载的用词为“选配”,也就是说二人属于新婚燕尔,而非如其母妃胡氏那般由荆世孙夫人进封荆王妃。
只可惜刘氏这位荆王妃很快便的守寡了。
当年七月二十四日,荆王朱常(氵言)薨逝,在位仅仅一年,寿数不详,估计不会超过弱冠之年。
至于其谥号,究竟是给“悼”、“哀”等表示哀悼性质的中谥,还是给予美谥,朝廷内部存在争议,直到万历七年三月才正式给予“敬”。谥法“夙兴恭事曰敬”,以此为盖棺定论,也算是对这位在位日短的藩王一种褒奖。
“庚申……礼部题据经结勘:‘荆王常(氵言)忠孝贤良、光明正大,貤封虽在冲年,立身不失规度,宜有谥号册文。’从其请也”(《明神宗实录》)
三弟继任荆王
朱常泴,某百科称他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万历二年(1574年)三月朝廷下令铸造安城王麒麟钮镀金银印,次年四月与二哥荆王朱常(氵言)一道受封。
万历四年七月,荆敬王去世后,因其无嗣,朝廷特命安城王朱常泴管理府事。万历五年(1577年)四月,册封蕲州民人周谟之女周氏为安城王妃。
“乙卯,荆王常(氵言)薨。上辍朝三日,谥曰庄,遣主事张淳祭致。敕王嫡弟安成王常泴管府事,以王无嗣也。”(《明神宗实录》)
荆王墓出土金花簪
![]()
万历七年(1579年)四月,以永康侯徐乔松、光禄寺丞周弘祖为正副使,持节前往蕲州册封朱常泴为荆王。实录对其此时的身份表述为“荆世子”,不知是误载还是真有变动。
袭爵之初,朱常泴就如何解决王府军校递补问题,与朝廷颇有矛盾。
明代实行卫所制度,为保障常备军人员数量,将百姓分成了民、军、匠三类,正兵一旦出缺,由其家中男丁增补,此称之为勾补。明初军户人员充足,卫所制度运转正常。可随着时间推移,卫所田地被侵占,军士被勋贵将领的奴役,卫所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军户逃亡严重。为弥补人员,先是勾补出缺正兵的邻居,其后又将手伸向民户,将民户勾补入军籍,以弥补不足。
前面曾提及,出于削藩需要,仁宗系及其之后的藩王其体系中的护卫军不再赐予,可依然保有群牧所及人数多达数百人用以充当仪仗的仪卫司军校,大致人数在一千七百左右。荆藩因荆庶人朱见潚的原因,仪卫司军校被削减了四百人,可额员依然多达千余。
朝廷卫所如此,王府军校也好不到哪去,对缺额的处理方法同样是通过勾补,用民户来填。
朱常泴受封时,恰逢张居正摄政,出于改革及消融民怨需要,对王府军校的递补问题做出了改革。
明军剧照
![]()
于是乎问题来了。朝廷给出的方案是“徵银雇役”,也即藩国自行花钱雇用,类似于朝廷采取的“募兵制”。荆王朱常泴的要求则是“仍旧解役”,也就是继续“勾补”百姓来服役。
这属于根本性矛盾。“徵银雇役”和“勾补”存在两大核心区别:一是钱的问题,前者需要王府花钱,后者分钱不花;二是人身控制权,前者属于雇用性质,雇来的军校依然属于民籍,拥有人身自由权,合则留不合则去;后者则会改为军籍,完全依附于王府,想走除非逃籍当黑户。
就这样双方来回拉扯,直到张居正去世,明神宗得以亲政,朝廷才终于稍稍松口。万历十一年(1583年)闰二月,兵部对荆藩民校之事提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案,即至今往后,王府民校缺额需“徵银雇役”,至于在此之前已经勾选来的民校,尊重其本人意愿,只要其本人同意就继续在王府服役。只是面对王府这个庞然大物,有人敢不愿意吗?
“壬午……兵部题王府民校屡经题请,悉准折价。荆王常泴奏欲仍旧解役,非昼一之法。诏令依近例徵银雇役,不许勾补扰民。其在府旧役,情愿应当者,听。”(《明神宗实录》)
在民校使用这个涉及王府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朱常泴表现地很是高调,但他并不是什么不知进退的人物。事实上自荆庶人朱见潚案之后,历代荆王都懂得明哲保身,低调为人,对宗室的约束也很严格。
朱常泴的父王荆端王大义灭亲,举报嫡长子朱常泠。他本人则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五月上疏举报本府宗室,朱载(土州)朱载(土武)“淫恣不法”,朝廷命湖广巡按御史查问。
也正因此,明代中后期,荆藩相对默默无闻。
阿越说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一月,荆王朱常泴薨逝,在位19年,终年36岁。由于此时朱翊钧这位当朝皇帝陛下,正围绕“国本问题”与文官集团斗得不可开交,甚至拿政事当筹码。朝廷对他的身后事处置多少有些离谱。
五祖寺真身殿
![]()
直到次年三月,他的讣告才传到朝廷,正常情况下无需一个月的事,整整花了四个月。好在明神宗在这件事没有拖沓,立即派右通政郑继之、副行人吴海鳌前往荆府致祭、治丧,派五官司晨(钦天监官员)欧承思为朱常泴看日子、为墓地选址。可不知道怎么回事,当年十月又派行人王孟震到荆府主持丧礼。朱常泴的入葬时间因此被一拖再拖。
好在朝廷给予的谥号给了他些许安慰:赐谥曰康。谥法“温柔好乐曰康”,结合清康熙版《蕲州志》所载:“荆康王盛著贤声”,也算当得其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