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吴钟华 1989年在驻斐济使馆工作,1990年2月被派往基里巴斯建立大使馆任临时代办,1994-1998年任驻美国洛杉矶总领事馆副总领事。
本文内容
1998年11月12日,新华社所发的一则消息称,在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32周年诞辰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向新加坡的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修复和扩建工程捐赠100万元人民币。
我想,中国很少有人知道新加坡有个晚晴园,更少有人知道晚晴园与孙中山的关系。我也是到新加坡以后才知道这一切的。
晚晴园位于市区北面的大人路上。大人路的英文名字叫Tai Gin Road。我想,是新加坡华人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才把它叫作“大人路”的。
![]()
纪念馆的入口处矗立着中山先生的座像。(图源:网络)
晚晴园是一栋两层楼房,坐落在花园式的院子里。楼前竖有一座孙中山塑像。塑像显然是后竖起来的,因为这栋楼房建于1880年,原名为“Bin Chen House”,译成中文为“明珠庐”。
它原本是一位广东籍华人富商为其妻所建造的。这位富商后因破产,将房子转卖给了孙中山南洋同盟会会员张永福。张永福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华人,更是个孝子,他把房子买下供其母亲所住,故取名为现在的“晚晴园”。
从1900年至1911年,孙中山前后共八次来到新加坡,其中三次住在晚晴园。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到新加坡,张永福就把他安排住在晚晴园,这里地僻人静、便于掩护。也就是这一次到新加坡,孙中山在晚晴园的楼上成立了南洋同盟会。
![]()
孙中山(前中)与新加坡成立的同盟会部分成员合影。(图源:网络)
南洋同盟会的成立使得晚晴园成为新加坡华人民主革命志士的聚会地,也推动了东南亚各国同盟会的活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采取各种形式,支持孙中山推翻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同盟会领导的几次起义也都是在晚晴园策划的。
孙中山第六次来新加坡也是住在晚晴园。这一次他还到了泰国、马来西亚,共在新、马、泰逗留了14个月。
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以天下为公的气概、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不畏艰辛,连年奔波于美、日、东南亚等地,唤起民众,赢得海外华人的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在1911年获得成功。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广大海外华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南洋华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更是可歌可泣,尤其是新加坡的华侨。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的指挥者就是新加坡华侨许雪秋。同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指挥者也是新加坡华侨。
晚晴园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孙中山所说的“华侨是革命之母”,当年的新加坡华侨是当之无愧的。
![]()
晚晴园的房主张永福因追随孙中山革命,无暇顾及生意,经济逐渐拮据,以至不得不把晚晴园卖给外国人。数年后,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等人集资又把它买了回来,赠给中国政府,托交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代为管理。
![]()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正门(图源:网络)
李光前也是著名爱国侨领,为纪念和保存孙中山在新加坡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活动的史迹,他建议修缮荒废了几十年的晚晴园,将其作为图书馆和文物馆。
19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100周年时,修葺完工的晚晴园又重新开放。重修后到现在(1998年),又过去了30多年。为使晚晴园发挥其史作用、重现它昔日的辉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决定再次修葺和扩建晚晴园,并正式命名为“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我站在晚晴园中,凝视着孙中山的塑像,心里反复默念和体会着他那“华侨是革命之母”的论断。
出处 | 《南太不了情》(2012年7月出版)
本文作者 | 吴钟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