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八十一日、扬州十日:满清入关后,那些被贴上“降将”标签的人,究竟该背负多少罪责?
![]()
读明史的时候,最让我沉默的不是战争的刀光,而是人心的选择。江阴八十一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名字像刀刻在记忆里,史料和传说里有血有泪,有城破后的哀号,也有后来史官的冷笔。我觉得,先把时间拉回去看,才能更接近那些复杂的人性:努尔哈赤并非自带王冠,他早年确有与明朝的隶属关系;孔有德、吴三桂、尚之信、耿仲明等所谓“四顺王”,既有昔日的明朝将领身份,也有在极端权力博弈中做出的选择和妥协。说实话,把责任简单地全算在“降将”头上,既容易,也不够真实。
不仅如此,历史上的“合作者”和“抵抗者”常常并非黑白分明。江阴人因抵制剃发令自发坚守八十一日,史书中对这段的记载既有英雄化的诗句,也有不同版本的死亡数字。民间口述里,家家户户的损失被反复讲述,情绪浓烈甚至带点神话色彩。学者的研究会引用地方志、兵部档案和地方墓志,而这些来源本身就带有写作者的立场与记忆选择。因此,当我们对“谁该负责”下结论时,要意识到自己站的位置:是要为受害者讨公道,还是要试图理解那段权力与生存交织下的人性。
![]()
再者,历史的责任感很容易被当代情绪放大或简化。比如有人把满清用降将剿灭南明的行为视为满洲统治的全部罪责,也有人把焦点转到姜维、吴三桂等人的政治算计上。其实这里面涉及到更深层的心理机制:外力侵入与内部合作的关系常常被用来解释国家或群体的失败,但真正让人痛心的是普通人的处境——在族群压迫、政策强制和生存威胁下,个人如何选择,选择后的代价是谁来承担,都是模糊又沉重的问题。我一个读史的朋友小李曾经跟我说,他的老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战争带走的不只是生命,还有那些无法说出口的羞耻与惶恐。这句话我至今记得。
从传播与记忆的角度看,某些事件之所以长期留存在集体记忆中,既是因为暴行本身,也因为后代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对象。把一切责任都归于“降将”或统治者,某种程度上是历史记忆的简化,是社会心理为自我修复搭建的出口。但这种简化也有危险:它可能遮蔽了问题的结构性根源,比如战争的制度性暴力、权力转换时的利益分配、以及普通民众在极端情境下的生存策略。要真正对历史负责,不仅要记住受害者的名字,更要弄清楚那些导致暴力反复发生的机制。
![]()
说到今天,我们对这些史实的解读不应仅停留在义愤填膺或情绪控诉。历史可以成为镜子,照出当下的选择。如何在纪念中避免简单化的指责,如何在教育中平衡愤怒与理解,如何在公共记忆里为受害者争取尊严而不制造新的污名化,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的建议很现实:在面对争议史实时,先看多种史料,听不同立场的口述,然后把关注点从“谁错”移到“如何不再重演”,把情绪转化为制度建设和教育反思。
最后我不得不说一句带点个人情绪的话:历史不是一场只讲对错的审判,它更像一面复杂的镜子,照出我们的恐惧、妥协与勇气。我们在纪念江阴那样的惨痛时刻,不只是为了义愤填膺,而是要把那种对暴力的敏感化作对未来的警惕和修复。说白了,我更关心的是我们如何把这些记忆变成修复社会裂痕的工具,而不是永远的仇恨传承。
![]()
你怎么看待“占领者的暴行”与“本地合作者的责任”之间的关系?你或你家族有没有被这些历史事件触动的故事,愿不愿意把它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记忆该如何被保存与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