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跑 LSD 差点撞墙,还好带了能量胶顶住了!”
第一次跟跑团聚餐时,老跑友们聊得热火朝天,我却攥着水杯一脸懵:“LSD是啥?撞墙又是什么意思?” 作为从 “黑话小白” 熬成 “能接梗” 的马拉松博主,我太懂新手的尴尬 —— 那些老跑友挂在嘴边的 “行话”,就像圈子里的 “通关密码”,搞不懂不仅插不上话,还可能错过关键的训练、比赛技巧。
![]()
今天就整理 4 大类、20 个最常用的马拉松黑话,每个都附 “大白话解释 + 真实场景”,新手看完能跟老跑友顺畅聊天,老跑友也能查漏补缺,一起玩转跑圈!
PART.01
比赛核心黑话:跑马必懂的 “硬核术语”
这些黑话直接关联比赛成绩和体验,是跑友交流的 “高频词”,不懂就像没摸清比赛规则。
1. PB(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
大白话:你跑某类距离(5 公里 / 半马 / 全马)的最快时间,比如 “全马 PB3 小时 58 分”,就是你全马目前的最好成绩。
![]()
场景案例:跑友老周练了 2 年全马,今年终于把 PB 从 4 小时 15 分提到 3 小时 59 分,赛后举着奖牌跟我们喊:“终于破 4 了,PB 更新!”
提醒:别盲目追 PB,受伤后恢复阶段,“保住健康” 比刷成绩更重要。
2. 撞墙期:长距离比赛的 “体力崩溃点”
大白话:比赛中糖原耗尽、体力突然掉线的阶段,常见于全马 30-35 公里、半马 15-18 公里,表现为 “腿沉得像灌铅、不想跑、甚至想弃赛”。
![]()
场景案例:我第一次跑全马时,32 公里突然 “撞墙”,明明之前配速稳在 5 分半,突然掉落到 7 分还喘得不行,最后靠吃能量胶、慢走 500 米才缓过来。
提醒:撞墙不是 “能力差”,提前练长距离、比赛中按时补能量胶,能减轻撞墙感。
3. 兔子(配速员):帮你稳节奏的 “赛道向导”
大白话:赛事官方安排的 “配速标杆”,衣服上会标 “430”“500” 等数字,代表他们能带你 4 小时 30 分、5 小时完赛,跟着跑能避免 “前快后慢”。
![]()
场景案例:新手小林第一次跑半马,特意跟着 “215 兔子”(2 小时 15 分完赛)跑,全程没看表,最后居然比预期快了 5 分钟,她说:“跟着兔子跑太省心,不用自己算配速。”
提醒:如果感觉兔子节奏太快 / 太慢,别硬跟,按自己的体感调整。
4. 破三 / 破四:全马成绩的 “段位认证”
大白话:“破三” 就是全马跑进 3 小时,“破四” 是跑进 4 小时,是跑友圈里的 “实力标签”—— 破四是大众跑者的 “进阶目标”,破三则属于 “精英跑者”。
![]()
场景案例:跑团里的老张,每天 5 点起床练间歇跑,练了 3 年才实现 “破四”,他说:“别觉得破四难,只要每周坚持 1 次长距离,普通人也能做到。”
提醒:别为了破三 / 破四硬撑,去年有跑友为冲成绩忽略抽筋,最后被迫退赛,反而得不偿失。
5. 关门时间:比赛的 “最后截止线”
大白话:赛事规定的 “最晚完赛时间”,超过就不算 “有效成绩”,全马通常是 6 小时(比如早上 7 点鸣枪,下午 1 点关门),欢乐跑一般 1 小时。
![]()
场景案例:去年有个跑友全马最后 1 公里没赶上门,在关门线前 50 米被志愿者拦住,看着奖牌却拿不到,特别遗憾。
提醒:新手别追求速度,提前算好 “每公里最多用多少时间”,比如全马 6 小时关门,每公里配速别超 8 分 30 秒。
PART.02
训练专属黑话:跟老跑友聊训练不 “露怯”
这些黑话是跑友交流训练计划的 “暗号”,搞懂能少走很多弯路。
1. LSD(Long Slow Distance):长距离慢跑
大白话:用 “能边跑边聊天” 的慢速度跑长距离(比如全马备赛期跑 25-30 公里),目的是练耐力,不是拼速度。
![]()
场景案例:教练给我的备赛计划里,每周日都要跑 1 次 LSD,刚开始跑 20 公里觉得累,坚持 1 个月后,跑 25 公里也能轻松聊天。
提醒:LSD 速度别太快,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60%-70%(比如 25 岁跑友,心率别超 140 次 / 分钟)。
2. 间歇跑:提升速度的 “魔鬼训练”
大白话:“快跑 + 慢跑 / 快走” 交替进行,比如 “400 米快跑(配速 5 分)+400 米慢跑(配速 7 分)”,重复 8-10 组,练心肺和速度。
![]()
场景案例:跑友阿琳 5 公里一直卡在 28 分钟,练了 1 个月间歇跑后,配速提到 5 分 30 秒,5 公里轻松跑进 27 分钟。
提醒:间歇跑别贪多,每周 1 次就够,跑前一定要充分热身,避免抽筋。
3. 跑休:不是 “偷懒”,是 “恢复训练”
大白话:专门留一天不跑步,让肌肉、关节休息,比如每周安排 1 天跑休,或跑 3 天休 1 天。
![]()
场景案例:我以前觉得 “跑休是偷懒”,每天都跑,结果 1 个月后膝盖疼,停跑 2 周才好,后来按 “跑 4 休 1” 来,反而没再受伤。
提醒:跑休不是 “完全不动”,可以做拉伸、游泳,帮身体恢复得更快。
4. 长距离:备赛的 “核心训练”
大白话:比日常训练距离长的跑步,比如半马备赛要练 15-18 公里,全马备赛要练 25-32 公里,目的是让身体适应比赛强度。
![]()
场景案例:老周备全马时,每周把长距离从 25 公里逐步加到 32 公里,比赛时 35 公里才开始 “撞墙”,比第一次跑全马舒服多了。
提醒:长距离别突然加量,每周增幅不超 10%,比如上周跑 20 公里,这周最多跑 22 公里。
PART.03
状态与身体黑话:读懂身体信号的 “密码”
这些黑话能帮你精准描述身体感受,跟跑友、教练沟通时更高效。
1. 掉速:速度突然变慢,跟不上计划
大白话:跑着跑着突然 “没劲儿”,配速比计划慢很多,比如计划 5 分半配速跑,突然掉到 6 分半还觉得累。
![]()
场景案例:我上次跑长距离,20 公里后开始掉速,本来计划 5 分 40 秒,最后几公里只能跑 6 分 20 秒,后来才发现是没带盐丸,电解质不够了。
提醒:掉速别慌,慢走调整,补点能量胶或水,通常能缓过来。
2. 体感(身体感受):比数据更准的 “判断标准”
大白话:跑步时身体的感受,比如 “体感轻松” 就是呼吸顺畅、腿不沉,“体感吃力” 就是喘得厉害、想停,比单纯看配速更重要。
![]()
场景案例:有次我按计划跑 5 分半配速,结果体感特别累,呼吸都乱了,最后改成 6 分配速,反而跑得更稳,结束后还不觉得累。
提醒:别硬跟数据,体感不舒服就降速,健康比配速重要。
3. 有氧 / 无氧:两种不同的跑步状态
大白话:“有氧跑” 是慢速度、能聊天的跑(比如 LSD),身体靠氧气供能;“无氧跑” 是快速度、喘得说不出话的跑(比如间歇跑),身体靠糖原供能。
![]()
场景案例:新手刚开始适合多练有氧跑,把心肺基础打好,半年后再加无氧跑,不容易受伤。
提醒:全马大部分时间是有氧跑,别一开始就用无氧速度跑,容易提前耗尽体力。
PART.04
装备补给黑话:避免 “外行买错” 的指南
这些黑话关联装备和补给,懂了能少花冤枉钱,比赛时更顺手。
1. 能量胶 / 盐丸:长距离的 “救命补给”
大白话:“能量胶” 是补充糖原的凝胶(像小牙膏),长距离每 45-60 分钟吃 1 个;“盐丸” 是补电解质的小颗粒,出汗多的时候吃,避免抽筋。
![]()
场景案例:我第一次跑半马没带能量胶,15 公里后就没劲儿了,后来每次跑长距离,都会在腰包放 3 个能量胶、2 颗盐丸,再也没出现过 “没劲儿” 的情况。
提醒:别比赛当天第一次吃,训练时先试,避免肠胃不适。
2. 碳板鞋:提速的 “专业跑鞋”
大白话:鞋底有碳板的跑鞋,能帮你 “省力提速”,适合有基础的跑者,新手刚开始用普通慢跑鞋就行。
![]()
场景案例:老周之前用普通跑鞋全马跑 4 小时 10 分,换碳板鞋后,配速快了 15 秒 / 公里,全马直接破 4 了。
提醒:碳板鞋别盲目买,先试穿,有的鞋偏硬,新手穿可能磨脚。
3. 参赛包 / 完赛包:比赛的 “专属礼包”
大白话:“参赛包” 是赛前领的,里面有参赛服、号码布、别针;“完赛包” 是冲线后领的,里面有奖牌、水、食物(比如香蕉、面包)。
![]()
场景案例:济南马的完赛包特别实在,除了奖牌,还有定制泰山石镇纸、本地煎饼,跑友们都夸 “太有诚意了”。
提醒:参赛包领了别漏东西,号码布一定要别好,没号码布不能进赛道。
最后想说:黑话是 “桥梁”,不是 “门槛”
很多新手觉得 “黑话太复杂,怕入不了圈”,其实跑圈的老跑友都很热情,你要是听不懂,直接问 “这啥意思呀”,大家都会耐心解释 —— 毕竟我们都是从 “听不懂” 过来的。
![]()
这些黑话不是 “装专业” 的工具,而是跑友们为了方便交流,慢慢总结出来的 “默契”。搞懂它们,不仅能跟老跑友顺畅聊天,还能更快 get 训练、比赛的关键技巧,少走很多弯路。
你还听过哪些有意思的马拉松黑话?欢迎在评论区补充,咱们一起把这份 “黑话大全” 补得更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