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古镇的那座老院子,近来又被挂到网上拍卖。
![]()
那是一个院落,坐落在恩阳古镇正街,靠近河道与主干商业带;该处出自乾隆年间,昔日为一位清朝武将所有,现以“工农旅馆”标识保存着岁月痕迹,好比一段静默的往昔记忆。
若要问其身份,答案明晰:该四合院已被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川陕恩阳革命法庭旧址群,同时担当着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角色,这一身份对其未来处置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据官方公告和公开拍卖信息记载,产权登记人名为李发荣。
综观全局,1998年该院落被购买,当时已在经营茶馆;之后数年间进行了多次修缮并于2013年完成产权登记,这些基础事实没有异议。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5月14日首次在阿里资产拍卖平台发布过一次拍卖公告,起拍价为2100万元,未有成交记录;随后在2025年10月12日至10月13日又一次公开挂牌,起拍价下调为1990万元,拍卖由四川瑞丰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并在淘宝网络资产竞价平台上进行,挂牌面积显示为476.79平方米,公告同时注明为私人产权与多年单独维护,并显示两次拍卖均无人报名、无人出价,均属流拍。
细细品味这些数字与日期,会让人对市场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有所察觉。
这座院落的双重身份令人深思。
学术上讲,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属性意味着在任何转让、抵押或改变用途之前,必须按法定程序向相应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六条之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转让或改变用途应当报相应文物行政部门备案;而第三十二条则对所有人修缮义务与政府救助提出了条款。
换个角度看,这不是简单的买卖事宜,而是牵动法律程序与保护责任的一件事,这就像两条轨道同时运行,必须找到一个交汇点。
在实地场景上,院落的面貌有着直观的视觉冲击。
青砖黛瓦的门楼依旧可见,木构房檐带着年代的磨损;门前立着由恩阳区人民政府所立的石碑,注明该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革命旧址。
站在街道上看过去,院前人来人往,院后临近河道,位置被许多人称为景区的“黄金口岸”。
![]()
我觉得,这种地理与历史叠加出的张力,既是价值所在,也正是处置之难的根源。
假设没有足够的修缮资金与明确备案流程,未来无论谁接手,都将面临不小的修缮与监督负担。
过程中的行政互动同样耐人寻味。
恩阳区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拍卖信息出现后向产权人发出《告知书》,告知书列出备案与申报的程序和必须提交的材料,并多次组织面谈与协调,时间节点包括4月21日的首次拍卖公告后到4月30日和6月11日的沟通,以及9月30日上级部门专题会议研究此事。
说白了,文保机构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不断在履行程序并试图促成合规处置;但在实际执行中,产权方并未完成省级备案手续,这就牵动了整个流程的推进。
难道不是吗?
行政与市场之间,常常就是这样被手续与时间拆分开。
从经济与市场角度看,潜在受让方的顾虑可理解。
市场会衡量多重因素:修缮所需资金的数额、未来用途的受限程度、以及能否在遵循保护规定的前提下实现合理回报。
相比之下,景区位置与历史背景虽具吸引力,但约束性条款在一定程度上会压缩商业可能性。
仔细想想,零报名、零出价的结果,正反映了投资者对“合规成本”与“维护负担”衡量之后的谨慎选择。
的确,若无明确的财政支持或社会资本合作方案,这类资产往往难以在拍卖市场上找到买主。
对策方面存在若干路径可供选择。
综观全局,第一种路径是政府主导的收储或征用,并配套财政补助以实施专业修缮;第二种路径是以保护为前提的有条件转让,受让方需提交详尽修缮方案与资金保证并接受监管;第三种路径则是动员社会资本或公益组织参与,成立专项保护基金以分担前期修缮投入。
个人认为,每一种路径都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把“保护”的尺度与“利用”的边界划清楚。
就像把一件脆弱的文物装入一个既能透气又能抗震的盒子,既保留其面目又让它继续发挥价值。
技术性工作不能忽视。
修缮必须遵循文物保护技术规范和可行性研究,需由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鉴定与修复设计;并且,任何改动都要以最小干预为原则,确保历史风貌与结构安全不被破坏。
文保部门在与产权人沟通时曾多次提供备案材料清单与省级备案渠道信息,但截至两次拍卖均未见备案回执。
![]()
换做现在,有关方面若能在短期内组织一次技术会商并明确资金分担办法,或许能打消市场的部分疑虑,使得后续处置更为顺畅。
从社会层面看,公众对历史遗存的情感也不能忽略。
往昔记忆与革命旧址教育功能赋予这处院落特殊的社会意义。
我们常常看到类似案例中,若处置不当会引发舆论的强烈反应,令人惊讶的并非拍卖本身,而是人们对历史断裂的敏感。
思来想去,既要尊重产权的处置权利,也不能让历史价值在市场运作中被忽视或稀释,这需要行政、产权人与社会多方形成合力,才能兼顾保护与合理利用。
回过头来看这两次流拍的事实,其实折射出更深层的问题:制度衔接尚待完善,资金与技术支持需要明确,社会参与机制还可更活跃。
若地方政府能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提供更为明确的预案和补偿方案,或者牵头搭建一个多方参与的修缮基金,或许能把一处“无人问津”的历史建筑,变成一个既保值又有社会效益的文化资产。
换个角度理解,这既是风险管理,也是文化治理能力的体现。
最后,院落仍在恩阳古镇,静静地守着它的历史位置与现实矛盾。
两次公开拍卖未果,产权人曾表达转让意愿,文保机构也在推动备案与协调。
现在回头看,接下来的关键步骤应当是完成省级备案、明确修缮资金来源并形成可实施的保护利用方案。
依我之见,只要在法定程序与技术规范的框架下,推动一个透明且可监督的处置机制,这座院落的历史价值有望在未来得到更稳定的延续与利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