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不挣腊月钱”这句俗语,并非简单的为懒汉找借口,而是古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
从多个方面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从如今现实情况来看,存在一定的难度。
![]()
1、腊月是休息的月份
腊月既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也是农作物“休眠”的关键期。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生产力没有现在发达。
进入腊月后,土地封冻无法耕作,牲畜也需要囤积草料越冬,人力是主要的生产力,同样需要顺应“冬藏”规律。
如果此时开展生产活动,不仅效率极低,还可能透支来年的劳动力储备。
古人深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原则,腊月停工不是不挣钱,而是为了确保来年能持续挣更多钱。
![]()
2、民俗文化活动不可缺
进入腊月后,民俗活动较多,并非简单的“热闹”,而是文化和传承。
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到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再到除夕的“守岁”,每一天都有必要的节日。
节日需要仪式,更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如果为了挣钱缺席这些节日,会被认为不懂规矩,也让家里失去了节日的氛围。
古人认为,文化认同比短期挣钱更重要。因此,就有了“不挣腊月钱”的说法。
3、健康方面更重要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腊月“不挣钱”是身体养护的规律。
进入腊月后,人体阳气内敛,新陈代谢减缓,体力和免疫力相对都比较弱。
如果在此期间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长时间户外工作的话,容易感冒、关节疼痛等,甚至更严重。
腊月是少劳累、多休息的月份,“以健康换长远”的选择,远比短期挣钱更具可持续性,所以“好汉不挣腊月钱”。
![]()
4、古代的客观条件不利于挣钱
到了腊月后,道路多冰雪,古代本来交通就不便,无论是采购原料还是运输商品,都可能面临延误或损耗,增加经营成本。
从消费需求看,腊月百姓的支出重心集中在年货采购,多以“以物易物”或“赊账”形式进所以,“不挣腊月钱”也是对古代交易环境的妥协,更是规避风险的提前判断。
5、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普通打工者来说,腊月外出挣钱的风险较大。因为冬季极端天气频发,暴雪、寒潮等可能导致冻伤。
而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一旦受伤不仅无法挣钱,还需承担看病的费用,得不偿失。
![]()
看完上述5点,相信大家对于“好汉不挣腊月钱”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问题来了,在如今的社会,不论是腊月还是几月份,很多人都在一直坚持挣钱,也就过年那几天能歇歇。
对此,你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