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最后的名将章邯,确实很矛盾。
巨鹿兵败,他选择了降楚以求生。后来汉王刘邦进攻关中,身为雍王的章邯兵败,退守废丘,坚守近一年之久,最后城破之时,章邯却选择了自刎求死。
同是兵败,为何之前求生,之后却求死呢?
![]()
先求生,后求死,是贼人,还是烈士?
他到底是叛国的贼人,还是死节的烈士?恐怕都不是。说他是死节的烈士,废丘城破自刎之时,天下没有共主,项羽只是所谓西楚霸王,雍王章邯压根就没有效忠的对象,为谁死节呢?说他是叛国的贼人也有失公允。当初巨鹿兵败,降楚之时,完全是因为二世昏聩,秦相奸刻,排挤忠良,自毁长城。章邯降楚,实属无奈。
无奈,章邯降楚以求生,确实是无奈之举。
原本自己是秦王朝这座大厦最后的支柱,就在大厦将倾之时,章邯主动请缨,临危受命,剿灭义军,收复失地,连连取胜。如果没有章邯的横空出世,秦朝早在三年前可能就灭亡了。
![]()
临危受命,意气风发,挽大秦不死近三年
可现在,前方面对项羽之楚军的凌厉攻势,秦军多次失败,数次退却,虽主力尚存,但如无后方继续支援,绝无全胜的把握。而原本应该给予大力支持的大后方,皇帝秦二世却只知道不断地派人问责,那位指鹿为马,专揽朝权的奸相赵高,更是拒不会见章邯派回朝廷汇报战况并请求支援的使者司马欣。现在的情形真是进退两难,战败了,依照秦律,必死。即使战胜了,也难免遭受赵高嫉贤妒能的陷害。况且自己的前辈白起和蒙恬都曾是秦国战功赫赫的名将,也都难免被自己人处死,求生是人的本能,面对如此境遇,章邯只好选择了降楚。见到项羽时,章邯痛哭流涕,一直在说赵高之事,足见其内心是何等的矛盾和无奈。
![]()
见项羽痛哭流涕,降楚军实属无奈
项羽灭秦之后,裂关中秦地以为三。其中最大的西边一块,封给了章邯,号雍王,定都废丘。面对山河破碎的故国,虽被封得了三分之一的故土,但我相信,此时的章邯一定不会有丝毫的兴奋与喜悦。他或许早已心死了。想想他当初临危受命之时,一定是抱着复兴秦朝的决心和激情上任的。可如今自己虽然封王,但是故国早已不在,虽然那故国是山东六国人口中的那个气数已尽,暴虐无度的王朝,但她毕竟是自己的国家,因为章邯是地地道道的老秦人,此刻的章邯又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况且,还有那二十余万被项羽坑杀的秦军降卒的冤魂,一定无时无刻不在章邯的内心萦绕。他章邯的这个雍王可是用二十多万秦军降卒的生命换来的,而那二十多万个生命可都是自己关中的父老兄弟。这个雍王,章邯怎么会坐得心安呢?
![]()
国破家亡,二十万降卒因己而死
我相信,自从项羽坑杀了那二十多万秦军降卒之后,章邯的心就一定开始悔恨了。他一定后悔并痛恨自己的投降行为,虽然那投降实属无奈,他原本是要保全这些兄弟的性命,可如今却是如此下场。
所以他不想再次投降,面对汉王刘邦的锐利兵锋,虽然连连败退,最后只能退守废丘,章邯的选择却是坚守孤城,直到一年之后,城破之时,宁愿自杀,也不投降。
![]()
废丘城破,章邯举剑自刎
我想当章邯举起宝剑,刎颈自尽的时候,一定会想起自己的老前辈,百战百胜的武安君白起,一定会想起白起在自刎之时所说的话: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白起认为自己的罪孽是欺骗坑杀了赵国数十万无辜之人。而因为我章邯的一念之差,竟然让自己二十余万父老兄弟惨死新安,我章邯的罪孽岂不是更加深重,岂不是更加该死吗?所以章邯生无可恋。
章邯的求死其实是在赎罪,是为了挽回自己曾经拥有的尊严。
他不想再这样苟活下去,虽然如果求生,荣华富贵依然易得,他的老部下司马欣和董翳就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了投降,但对章邯来说,一直背负着那样沉重的心理包袱,即使活着,也只能是痛苦地活着。与其背负着一生的心债,苟且偷生,不如痛痛快快地死去,至少死得像个汉子。
曾经辉煌,兵败无奈求生;被封雍王,背负心债,不愿苟活,选择战死,挽回自己的尊严。章邯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命运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他自己的选择。不过他最后选择壮烈一死,不愿苟活,倒也让人心生敬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