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
其实吧,忍可以有,但一直忍不可以有。
但是吧,现实里有多少人,宁可让这把“忍刀”不断地在自己心里绞,也不肯松一口气。
到头来呢,自己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现实结果却一点也不尽如人意。
人这一辈子,最难的聪明不是自己能扛多少事,而是知道什么时候不必硬扛。
第一不扛:身体发出警报时,要“服软”
身体是最诚实的,累了就是累了,痛了就是痛了。
你硬扛着,自己的身体迟早会以更激烈的方式让你停下来。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事亲力亲为,连处罚二十军棍的小事都要亲自过问。
主簿杨颙曾劝他:“治家之道,各司其职。如今您亲自核对账目,流汗终日,岂不太劳苦?”
他只是内心感动,却并未拿出行动改变。
结果呢?五十四岁就星落秋风五丈原。
他在《后出师表》中写道:“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他背负太多,责任太强,以至于当自己试着扛起了整个蜀汉,却把自己的身体压垮了。
反观他的对手司马懿,善于保养,该休息时休息,活到七十三岁,最终天下归了司马家。
《黄帝内经》说得好:“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最高明的医生在病没发作前就调理,不是等病了再治。
当你头疼还硬撑上班,不如请个假睡一觉。
就像自己腰酸还坚持搬重物,还不如找人帮个忙。
这就像弹簧,一直绷着,就失去了弹性,松一松,才能恢复力量。
所以,身体不服软,命运就会让你服软。要知道在健康面前,所有的硬扛都是愚蠢。
第二不扛:情绪积压成山时,要“疏导”
人的情绪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
你越硬扛,那积蓄的力量就越大,决堤时就越可怕。
宋代文豪苏轼一生坎坷,官场起伏,但他从不硬扛情绪。
被贬黄州,他开荒种地,研究红烧肉,写下“大江东去”;
被贬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发现这里的酒真好喝;
被贬海南,没米吃,他发现牡蛎美味,还特意写信给儿子调侃一下。
在《定风波》中,他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别管那穿林打叶的雨声,自己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慢慢走。
于是,他把所有的苦难,都化成了诗和远方。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一个人若是硬扛情绪,等于在自己心里埋地雷。
你受了委屈,不如找个朋友聊聊,或者写日记发泄。
压力大了,不如去跑跑步,出出汗,心里就轻松了。
这就像高压锅,有气阀才能安全使用,没有出口,迟早会爆炸。
所以,情绪要疏导,不要死扛。承认自己会难过,是强大的开始。
第三不扛:能力不及之处,要“求助”
人不是万能的,总有自己做不到的事。
硬扛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如果最后事情办砸了,自己就更受伤了。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连父亲都难不倒他。
长平之战时,赵王让他代替老将廉颇。
他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扛,结果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自己也战死在了沙场。
他硬扛了自己扛不起的重任,最后也付出了生命的惨痛代价。
反之,汉高祖刘邦公开承认自己“运筹帷幄不如张良,治国安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不如韩信”。
于是他聪明地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最终成就帝业。
他在《手敕太子文》中这样告诫儿子:“我遭乱世,生不读书。当秦禁学,自以为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他坦然承认自己读书少,让儿子引以为戒。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个聪明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
你工作上遇到难题,请教一下老同事,问题可能迎刃而解。
家里有事忙不过来,请邻居搭把手,难关就过去了。
这就像过河,水太深,硬蹚会淹死,找个船夫,花点钱,平安到达对岸。
所以,懂得求助不是软弱,是智慧。借力使力,才能走得更远。
说到底,“不硬扛”这三个字,不是教你偷懒耍滑,不是让你硬碰硬。
而是让你明白,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知道自己也有限度和不足的道理。
就像真正的勇敢,是敢于在撑不住时能大方地说“我不行”。
就自己身体累了的时候,就立马歇一歇,心里苦了,也可以诉说一番,发泄一下。
这不是放弃,也不是自甘堕落,反而是在善待自己。
愿你我在人生的旅途上,既能有扛起责任的肩膀,也能有放下执念的智慧。
毕竟,人这一辈子,不是看谁扛得最多,而是看谁走得更远,走得更轻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