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终于结束了。
估计很多人还沉浸在假期中没缓过神来。
看朋友圈,感觉咱们的经济好得不得了。到处都是人山人海,一片繁荣景象。
大家都在感慨:不都说没钱了吗?怎么玩起来一个比一个猛?
但是,假期一结束,数据一出来,我仔细扒了扒,发现这热闹的背后,故事好像没那么简单。
今年假期长达八天,出门的人确实比去年多了,不过——
10月1-5日,日均客运量2.96亿人次,同比增5.4%,增速低于“五一”(7.9%),但高于夏季(7-8月,4.3%)。
据统计,同比也就增加了5.4%。
![]()
其中全社会跨区域的人员流动量,增长了大概6.9%。
![]()
![]()
但奇怪的是,人流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同等幅度的消费增长。
10月1-4日,重点企业零售和餐饮收入同比增3.3%,增速不及“五一”(6.3%)。
你看重点企业的零售和餐饮收入,只增长了3.3%。这个增速,不仅低于五一假期,甚至比9月份的日常消费增速都还要低一点。
人多了,花钱却更谨慎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数据告诉我们,大家的出行方式,正在发生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
一边是“家门口”的自驾游。 不开车出远门,就在省内、市郊转转。这种方式,成本低,玩得也轻松。今年十一,这是最火爆的,增长最快。
另一边,是少数人的“出境游”。 有钱有闲的,直接飞国外了。这部分人流也在增长。
而中间的,就是以前最主流的,坐着火车、飞机,跨省去国内热门景点旅游。这部分,恰恰是今年最“疲软”的。它的增速,比五一假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你看,这个结构很说明问题:中产的消费,在收缩。
大家要么选择最省钱的玩法,要么就是真有钱的人不受影响选择出境游。
而那个需要花点钱、但又不那么奢侈的“中间地带”,反而处于下降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其他消费上,也看得很清楚。
![]()
就说看电影吧。今年国庆档,票价是近几年最低的,看电影的人也确实多了。
![]()
但最后算总账,总票房收入反而比去年跌了不少。
大家去看电影,图的是个便宜热闹,而不是真的要大手大脚花钱。
至于买车、买房这种大件,就更别提了。“金九银十”的成色,今年看起来不太足。
![]()
![]()
唯一卖得好的,是那些有国家补贴的节能家电、智能家居。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朋友圈里那么热闹,但整体消费却很平淡?
答案可能就是:大部分人,都在想尽办法,用更少的钱,去撬动跟以前差不多的快乐。
看起来人头攒动,热热闹闹,但大家的口袋,都捂得很紧。
有热度,没热钱。
假期结束,一切归位。
这或许才是当下中国消费最真实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