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42岁的张先生被一阵剧烈的胸痛惊醒。他捂着胸口,额头渗出冷汗,呼吸变得急促而沉重。妻子被他的动静惊醒,慌忙打开灯,只见他脸色苍白,双手死死抓住床沿,嘴唇泛着青紫色。“我是不是要死了?”张先生咬着牙挤出这句话,声音颤抖得几乎听不清。
妻子慌了神,想起手机里收藏的急救知识,立刻拨通120,同时按照指令让张先生平躺在床上,解开他的衣领,保持空气流通。15分钟后,急救车赶到,医生初步判断为急性心梗,立刻将他送往医院。
手术室里,医生从张先生的冠状动脉中取出一块拇指大小的血栓——正是这块血栓,几乎夺走了他的生命。术后,医生严肃地对张先生说:“你平时血压高、血脂也超标,还总熬夜加班、抽烟,这些都是心梗的高危因素。这次能抢救回来是幸运,但下次可能就没这么好运了。”
张先生躺在病床上,回想起过去几个月的身体信号:偶尔的胸痛、爬楼梯时的气短、夜里突然的冷汗……他总以为是“太累了”,没想到竟是心脏在向他发出最后的警告。
![]()
一、为什么医院心梗患者暴增?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超100万,且呈年轻化趋势。为什么心梗患者越来越多?医生总结了4类高危人群,看看你是否在其中:
1. 三高人群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心梗的“三兄弟”。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脂则让血液变得黏稠,斑块更容易破裂;高血糖会加速血管炎症,进一步恶化血管环境。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一次血脂、血压、血糖;已确诊“三高”者,务必遵医嘱服药,控制指标。
2. 长期熬夜+压力爆表者
熬夜会打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长期压力会让体内分泌大量皮质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建议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学会用深呼吸、冥想缓解压力;工作间隙起身活动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3. 烟不离手+酗酒者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携氧能力;酒精会诱发心律失常,长期酗酒还会导致心肌肥厚。
数据显示,吸烟者心梗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每天饮酒超过2两(约100毫升白酒)的人,心梗风险增加40%。建议戒烟越早越好,哪怕60岁戒烟也能降低心梗风险;饮酒限量,男性每天不超过25克酒精(约1两白酒),女性减半。
4. 肥胖+久坐不动者
腹型肥胖(腰围超标)者内脏脂肪堆积,炎症因子增多,易引发血管内皮损伤;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减缓,血栓风险上升。
根据标准,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为腹型肥胖。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久坐者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
二、心梗发作前的5个关键信号
心梗并非“突然袭击”,身体会提前发出警告。记住这5个信号,关键时刻能救命:
1. 胸痛“变脸”
典型心梗胸痛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性或窒息感,持续15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但部分患者会表现为牙痛、下颌痛、左肩或左臂内侧疼痛,甚至无名指和小指麻木。
2. 不明原因的冷汗+恶心
心脏缺血会导致自主神经紊乱,引发冷汗、呕吐,易被误判为“肠胃炎”。若冷汗伴随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3. 突然“喘不过气”
平躺时呼吸困难,需坐起或站立缓解,可能伴随咳嗽、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心衰),原因是心梗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部淤血。
4. 极度疲劳+头晕
无明显诱因的乏力、头晕,甚至晕厥,可能是心梗前兆(尤其女性)。这是因为心脏供血不足导致脑部缺氧。
5. 心悸或心跳不规律
感觉心跳“漏拍”或“狂跳”,可能是心律失常,需警惕心梗。
![]()
三、记住这三步,关键时刻能救命
心梗抢救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2小时内,每拖延1分钟,死亡率上升1%。记住以下步骤,或许能挽救一条生命:
1. 立即拨打120
切勿自行驾车或步行去医院,以免途中发生意外。拨打120时,清晰告知地址、症状和患者情况。
2. 停止一切活动,保持安静
让患者平躺或半卧位,解开衣领,保持空气流通。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无禁忌时)。
3. 配合医生,争取时间
若患者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按压胸部中央,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深度5-6厘米,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