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沈巍法国行的联系方表示,沈巍如果成行,必须由单位出具证明,但正是这一点卡住了流程的进程,因为之前联系时,沈巍不可能到单位去求告出具证明。
9月24日,沈巍在回答是否回到单位请求出具证明时,他明确表态不可能:“不可能去找单位的。因为我的一生不会因为一个法国而改变。这不是我摆架子,我虽然是一个弱者,但是单位30多年没跟你搭过一句话,却叫我去主动去找,我就认为是莫名其妙了。”
沈巍爱法国,更爱自己的尊严。这基本可以视着一直以来沸沸扬扬的法国之行,滑入到泡汤状态了。
![]()
法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
8月13日,沈巍在谈及法国行的憧憬的时候,这样说及了缘由:
——去法国,主要原因是因为法国这个国家,实际上对世界的近代进程的影响是很大的,或者我们有些人是坐享其成而不知道这是从法国过来的,那么, 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嘛。另外,法国的艺术,是世界最顶尖的嘛,我们在中国总是说吴冠中、徐悲鸿、林风眠啊,不知道他们都是吃过法国的营养过来的,还有我们越是发达,越要向世界学习。——
![]()
法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仅次于俄苏文学。从笔者的个人角度来看,中学时代,我对外国文学很是抵触,觉得译文体语言拗口,表达生硬,读起来很不爽,直到读到了《悲惨世界》之后,才彻底被外国译文体征服,从此涉入到外国文学的密集的丛林中,一发不可收。
沈巍曾谈到法国两位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家:
——像雨果在中国的影响,超过巴尔扎克,当年,七几年,恢复中外文学交流的时候,雨果的作品是在书店里面,但巴尔扎克的作品就那么几本,就是傅雷译的那几本,《欧也尼葛朗台》,实际上不是,他的作品反映的范围太广。——
可以看到沈巍非常喜欢巴尔扎克,这是因为巴尔扎克对人心的剖析锋芒是相当精准而尖锐的,而沈巍引得人们叹为观止的“世事洞明”,多多少少也受到巴尔扎克“冷眼看世界”的影响,尤其是巴尔扎克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个人物“伏脱冷”,可以说是一个看透人世险恶的神一样的人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