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这位在多领域都展现出非凡造诣的通才式人物,于 2005 年与世长辞。他以学者型书法家的独特身份,在书法界乃至整个文化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先生不仅在书法理论和创作上有着非凡的才能,绘画、诗词、鉴定以及红学等领域也都有他的身影,堪称一位全才。
![]()
启功先生的书法,以帖学为坚实根基,巧妙融合古今众多名家的元素,形成了劲健、纤细且爽利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笔画,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灵动的美感,每一笔都似在诉说着书法艺术的魅力,对帖学书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显著贡献。书法功课曾推出推文《启功 26 岁临〈灵飞经〉,强的让人害怕,网友:人肉复印机》,其阅读量居高不下,这足以说明在全国书法人中,启功先生的铁粉数量众多,大家对他的书法造诣极为推崇。
启功先生一生题写过上百个牌匾,像中国书店、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这些牌匾上的书法笔画遒劲有力,结字合理巧妙,充分展现出他亭亭玉立的个人风范,每一块牌匾都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然而,在他众多的题字中,有一个牌匾显得格外怪异——题字六字错两字,错了还不重写,这究竟是为何呢?
![]()
上世纪 90 年代初,启功先生受邀为新建的“张大千纪念馆”题写牌匾。在书写过程中,他在“念”和“馆”两字上出现了失误。令人意外的是,此时他并没有选择重写,而是直接进行了涂改。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启功先生如此轻率地处理题字,且事后也未对此作出任何解释,这一行为无疑引发了人们的诸多猜测。
其中一种猜测认为,启功先生在题写时,前面四个字写得过大,后面两个字则相对较小,字间距离的失调导致整体章法出现了问题,这是他选择涂改的直接原因。然而,从其底稿的具体状况来看,即便字间距离不妥,通常也有多种补救方法。比如可以通过调整后续字的布局来修正整体的和谐,或者裁掉多余的纸张,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但涂改这种方式,在书法创作中毕竟不太专业,尤其是在如此重要的题字场合。所以,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启功先生的行为。
还有一种说法,是启功先生出于节约的考虑,不愿更换纸张重写。作为老一辈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有这种节约的生活习惯也情有可原。但考虑到此次题字的对象是张大千这样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的重要人物,这种解释就显得不够充分了。毕竟题字不仅仅是书法家书法水平的体现,更是其个人声誉的象征,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仅仅因为节约纸张而选择涂改,似乎与启功先生作为书法大家的形象不太相符。
在我看来,以上两种观点,都难以完整地解释启功先生对待张大千题字的这种特殊方式。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
还有一种推测认为,这可能是启功先生通过随意涂改的方式,来讽刺张大千在敦煌对壁画的破坏。这一推测在我看来有其相当的合理性。众所周知,张大千作为国际知名的画家,其在敦煌的行为引发了诸多争议。敦煌壁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张大千在敦煌的一些行为,被部分人认为对壁画造成了破坏,这无疑引起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不满。
启功先生一生以耿直不阿的性格著称,他对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于张大千在敦煌的行为,他持批评态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直接表达不满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争议。于是,启功先生选择以这种相对隐晦的方式——涂改题字,来讽刺张大千,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又避免了直接的冲突,这的确符合他的为人和性格特点。
![]()
无独有偶,启功先生在以往的题字中,确实也有过类似“暗藏深意”的行为。据传,他有一次在为“逸夫楼”题字时,故意将“逸”字写成“涂”,以此暗讽捐资方只支付了一半建楼费用、却要求冠名的不公行为。意即你捐资一半,我给你也只写一半的字。这一行为充分展现出启功先生不仅书法技艺高超,更有着一颗正直、敢于表达的心。
对于启功先生题字“张大千纪念馆”、六字错两字且错了还不重写这一事件,究竟启功先生的深意是怎样的呢?是如前面所猜测的因章法问题或节约习惯,还是有着讽刺张大千的深层含义?又或者还有其他我们未曾想到的原因?欢迎您在留言区发表看法,一同探讨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趣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