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赵超号逸庐、韫斋,别署若闲居。邯郸人,现居天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书法系。2018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陶瓷印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成员。
作品参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提名展。和顺致祥--篆刻名家作品展。文以载道——鉴藏印与金石题跋国际大展。吉金华章——当代秦系印风作品展 特邀。镜相·印象——当代镜铭风格篆刻创作(国际)学术提名展 特邀。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 书法入展。荣宝斋第二届青年艺术提名展。千里之行--2016届全国重点院校优秀作品展。2016届天津美术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学院奖”。“官塘杯”中华朱方全国篆刻大赛 新秀奖。第二届“陈介祺”国际篆刻大展。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2021)……作品被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等专业机构收藏。
![]()
以砖为媒 以心为印
——赵超篆刻的当代性突围与青年篆刻家的时代担当
施 晗
作为长期深耕文字与艺术的从业者,我始终坚信,任何时代,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轨迹往往暗藏着一门艺术的未来走向。
结识赵超几年前,他在篆刻领域的专注与灵气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彼时大米艺术为他推出专题时,我曾断言他是青年篆刻家中极具潜力的未来之星。而今,“金石之光——2025中国篆刻年展”为他特设砖印专题个展并出版作品集,这场学术性的认可,恰恰印证了他多年来的坚守与突破并非虚耗,而是当代青年篆刻家实至名归的成长答卷。
![]()
赵超的篆刻创作,最鲜明的标识便是以汉砖为核心的取法路径与艺术表达。在当代篆刻界仍普遍沉浸于秦汉玺印传统范式时,他将目光投向汉砖这一金石学中的“边缘材料”,恰是一次极具学术眼光的审美突围。汉砖作为秦汉时期的建筑遗存,其文字多为工匠随性刻凿,少了玺印的规整程式,多了自然野逸的生命张力——阳文线条的斑驳苍劲、字形结构的天真烂漫、空间布局的偶然天成,这些特质在赵超的作品中被精准捕捉并转化。
他在这次研讨会上提及“汉金文中阳文拓本与汉砖阳文拓本线韵之异”,恰是其创作的核心心法:不是简单复刻砖文形态,而是深入剖析不同金石遗存的“线韵”与“氛围”,从中提炼出契合自我心性的金石感。
![]()
观其砖印作品,既能看到汉砖文字的原生质感,又能感受到文人篆刻的笔墨意趣。他将汉砖的“拙”与书法的“雅”熔于一炉,篆法上兼顾六书规范与砖文的自然体势,刀法则在冲切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汉砖刻凿的刚健之力,又有笔墨书写的圆融之韵,实现了“刀笔兼容”的审美追求。
![]()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建立在对金石学材料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他研究汉砖的制作工艺,体会其风化侵蚀后的肌理效果,将这种质感融入印面处理;他梳理砖文与金文、玺印文字的源流关系,使作品在看似野逸的形态中暗含章法逻辑,最终化作他既古又新的独立语言——古在血脉传承的金石精神,新在贴合当代审美的表达范式。
![]()
赵超的创作实践,本质上是当代青年篆刻家取法变革的缩影。长期以来,“印宗秦汉”作为篆刻艺术的核心准则,为从业者提供了坚实的传统根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审美惯性。青年一代篆刻家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如何在前辈成就与丰富遗存的双重语境下实现自我突破?赵超给出的答案是“解读式、提炼式利用”传统——不是背离“印宗秦汉”,而是以更开阔的视野重构其当代内涵。他将“印宗秦汉”理解为“深度感受秦、汉及其他时期篆刻精神”的学习方法,而非单纯仿古;将“以书入印”落实为梳理篆法体系、融入笔墨意趣的实践路径;将“印外求印”拓展为吸收砖文等金石材料、甚至跨界艺术元素的创新探索。这种对传统准则的创造性诠释,正是青年篆刻家的核心优势所在。
![]()
当代青年篆刻家的取法变革,首先体现在取法范围的拓展。如果说前辈篆刻家的取法更多集中于经典玺印、名家流派印,那么以赵超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则将视野延伸至金石学的广阔天地——汉砖、瓦当、碑刻、简牍等都成为创作的营养来源。这种拓展并非盲目求新,而是建立在金石学研究深化的基础上:新出土材料的不断涌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可供发掘的审美资源;金石学研究的跨学科视野,让他们能够从材料学、工艺学、文化学等多个维度理解传统,从而实现取法上的“突围”。赵超专注于砖印研究,看似是取法的“窄化”,实则是“窄中求深”的智慧——在一个细分领域做足功课,反而更容易形成独特的艺术标识,这种“以点破面”的取法策略,正在重塑当代篆刻的审美格局。
![]()
其次,取法变革还体现在创作观念的更新。青年篆刻家不再满足于“仿古逼真”的技术追求,而是更强调“以印表意”的精神表达,将个人心性、当代感悟融入创作之中。赵超在发言中反复提及“适合表现自我心性”,这种对主体性的强调,正是当代篆刻创作的重要转向。他们不再将自己仅仅视为传统的继承者,更将自己定位为传统的阐释者与发展者——通过对金石材料的个性化解读,将传统精神与当代生活体验相结合,使篆刻艺术从单纯的技艺展示,转变为兼具学术性与人文性的精神载体。这种转变直接推动了当代篆刻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维度,让篆刻艺术在当代语境中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篆刻艺术的受众群体,使这门传统艺术能够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
当然,青年篆刻家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待解的问题。从创作层面看,部分青年创作者虽取法范围广阔,但对传统的理解深度不足,导致作品虽有新颖形式,却缺乏内在的精神厚度;有些作品过于追求形式技巧的创新,反而忽视了篆刻艺术最核心的金石精神与笔墨意趣。从理论层面看,篆刻理论诸多论法是从书法论中套用,尚未形成完善的、贴合当代创作实践的理论体系,青年篆刻家在创作实践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容易陷入盲目探索的困境。从传承层面看,如何将个人探索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经验,推动金石学与篆刻艺术的当代传承,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
但这些不足并不能掩盖青年篆刻家的价值与潜力。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活跃的思维、更敢于突破的勇气,这些特质正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核心动力。赵超在两次研讨会上的发言,既展现了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又体现了清醒的自我认知——他深知“好多事讲起来简单实施难,但只要去做终归能解决”,这种踏实务实的态度,正是青年艺术家成长最宝贵的品质。他的成长轨迹也证明:青年篆刻家的突破,从来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深入理解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他们的价值,不仅在于创作了具有当代性的作品,更在于为篆刻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
作为目历者与推动者,我始终关注着青年一代的成长。从大米艺术的专题推荐到今日的个展,我见证了赵超从青涩到沉稳、从技法到心性的蜕变。我也深切感受到当代青年篆刻家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篆刻艺术的当代史。他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传统,以创新的勇气面对未来,在取法变革中寻找自我,在实践探索中推动发展。尽管他们仍有不足,但这种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完善的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发展的常态。
![]()
金石之光,薪火相传。以赵超为代表的青年篆刻家,正以他们的创作实践证明: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在代际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他们对“印宗秦汉”的当代诠释,对金石材料的深入发掘,对创作观念的持续更新,不仅丰富了当代篆刻的艺术面貌,更推动了金石学在当代的发展。相信只要他们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对创新的探索之志,持续深耕、踏实前行,未来必将成长为篆刻艺术的中坚力量,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更持久的生命力。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更包容的学术环境,见证并陪伴他们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2025年11月5日凌晨改定
![]()
“金石学”研讨会
赵超发言内容
上下滑动阅读
对于“金石学”的专门研究较少,仅仅是喜欢金石拓本,从中吸取书法、篆刻所需要的营养。就此结合自己在篆刻学习、形式表现研究中对金石的理解谈一些感受。
“金石学”中金石作为研究主体,其金石味道更为丰富、充分,从丰富的金石遗存作品中体会不同于篆刻的金石味,寻找并融合出适合表现自我心性的金石感。譬如汉金文中阳文拓本与汉砖中的阳文拓本的线形上看相差无多,但其线韵确实截然不同,其环境氛围也大不一样,诸如此类不同还有许多,研究清楚其中不同的原因进而运用到篆刻创作中;如形式上多学习金石遗存作品的方法,用其方法结合姊妹艺术或西方艺术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当然其中的哲学观和笔墨依旧从传统中来。深入感受、研究金石学作品中书法的味道,梳理至自己书法作品中,做到书印参同、书印互证。梳理金石学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发展篆刻学理论,从中互参互证,从而丰富篆刻学理论,也由此中逐渐梳理出适合自己篆刻创作的理论体系。在上述研究、探索中所创作的作品或许成功或许失败,但需要有探索精神,需要做出于金石学而言有意义的作品,尽可能的多角度解读经典作品,由此丰富金石学研究成果。
与新时代下,只要有探索精神,面对传统、经典作品有敬畏心,每位研究者都结合自身心性解读式、提炼式利用金石学遗存作品去创作,相信金石学会蓬勃发展,于金石学有发展意义的作品也会越来越多。好多事讲起来简单实施难,但只要去做终归能解决。
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不到之处诸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一切都在路上,吾辈努力再努力。
![]()
“篆刻学”研讨会
赵超发言内容
上下滑动阅读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艺术研究、篆刻院给与这次机会参加金石之光——2025“中国篆刻年展”,并且很荣幸能以砖印专题的形式参加此次篆刻年展中领上白云——当代篆刻家个案研究作品展板块,在此感谢尹海龙老师对我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对我现阶段的鼓励和鞭策,使自己能够更加坚定、踏实的研究篆刻艺术,再次感谢尹老师。
然后,也很荣幸能参与这次汉印专题的展览。尹老师所策划延续篆刻史发展脉络的系列研究性篆刻展对篆刻研究者、非研究者都有重大影响和意义,众多研究篆刻的前辈、专家带领青年一起研究、梳理篆刻史,深入性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篆刻气息,研究其理法,使自己更加清楚篆刻史发展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因素是哪些,明确其中所要坚守的东西;让非篆刻研究者能够清楚的了解篆刻史发展脉络,扩大篆刻艺术的普及度。关于“印宗秦汉”、“以书入印”、“印外求印”时代在变化、语言环境在变化,三者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我认为其是篆刻学习、创作的方法或指导思想,三者互相交融、相互滋养。其一,“印宗秦汉”是为研究篆刻史,深度感受秦、汉及其他时期篆刻精神的学习方法、指导思想,而后结合个人心性使各个印风之间相互交融,而非单纯的仿古,让作品中兼具多类印风之精神;其二、“以书入印”是为解决篆刻中篆法、笔墨问题的方法或思想,由不同时期的篆法结构入手,结合六书梳理出不同时期、印风的篆法体系,进而结合自己心性梳理出即古又新的自我篆法体系;深入研究书法史中变与不变的因素、体会笔墨的味道,将其融入自己的篆刻作品中,从而使作品中刀笔兼容;其三、“印外求印”是为找到篆刻风格、打破篆刻风格的学习方法或指导思想,用“印外求印”来丰富、深化或统一上述印风的融合,结合自己心性找到适合自我表达的篆刻面貌;也在“印外求印”中不断吸收新元素,避免个人风格的固化,用于打破风格。不同的金石学材料、工具及制作工艺与文人篆刻流派刀法是为上述融合服务,为自我作品的精神服务,材料、制作工艺的探索以及研究刀法的表现是为找到适合自我心性的线韵、印氛围,从而在作品中表现出自我不同时期的艺术精神。
篆刻理论的发展不像书法理论那么完善,其中诸多论法是从书法论中套用,再加上语言环境在发生变化,篆刻需要发展出真正的自我理论,在新时代更注重艺术的前提下篆刻创作、表现力的研究很重要也是必然,篆刻理论更重要,新时代篆刻发展需要切合的理论思想来指导。最后再次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感谢尹老师能够让自己参与这所篆刻学术研究平台所办的诸多研究活动,跟着众多前辈一起深入研究篆刻艺术,是我的福气,后续继续踏实稳步前行。
![]()
![]()
![]()
![]()
![]()
![]()
![]()
![]()
![]()
![]()
![]()
![]()
![]()
主 编
猪大人
出 品
黔艺空间
来 源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需注明出处
通 讯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艺术网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腾讯新闻 阿里文娱 360浏览器 UC浏览器 惠头条 书艺时空
黔艺空间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开放美育艺术专业及人才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集艺术名家工作室、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艺术园区运营、专题性展览、书画图文装帧设计、艺术评论、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多个文化产业为一体。黔艺空间艺术平台运营内容主要为网络线上媒体宣传与推广,包括艺考动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高校艺术交流、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为广大艺术家提供高品质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