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时间和光的变化
在这个“时空从量子信息网络中涌现”的创新框架下,时间和光速的概念会发生什么变化?
![]()
让我们来分别解析。
1. 对“时间”的解释
在现有物理学中,时间是描述变化的一个基本维度。但在创新理论中:时间不是基本实体,而是因果关系的涌现序列和系统变化的度量。
1. 底层无时间:在最基本的量子基元网络层面上,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之前”和“之后”。这个我在《变化》一书中,也是这样论证的。整个网络可以被想象成一个静态的、巨大的因果关联图。每个量子基元的状态都与其他比特的状态相互关联。
2. 时间是“计算”或“演化”的涌现:
我们可以将网络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即其关联模式的更新)定义为“一个时间步”。
时间箭头(时间的方向)源于这种网络状态更新的不可逆性。这与量子退相干和熵增有关。网络整体朝着纠缠更复杂、关联更混乱的方向演化,这种不可逆的过程涌现为我们所感知的时间从过去流向未来。
通俗比喻:这就像看电影。电影胶片本身是静态的(一帧一帧的图片,相当于底层网络的所有状态)。但当我们以特定速率播放这些胶片时(相当于网络状态按因果顺序更新),我们就涌现出了“时间”和“变化”的体验。时间不是胶片本身的属性,而是播放过程的属性。
![]()
3. 局部时间:由于时空是涌现的,而时空会弯曲,因此时间也是局部的。在引力强(即量子网络纠缠模式高度扭曲)的地方,网络状态的更新速率相对于其他区域会变慢。这直接解释了广义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效应。
所以在量子基元理论中时间不是舞台,而是舞台上事件的顺序和节奏。这个节奏本身是由舞台(量子网络)的动力学所决定的。
2. 对“光速”的解释
光速不变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石。创新理论需要解释:为什么存在一个速度上限?为什么这个上限是恒定的?
光速不再是“光在空间中的速度”,而是“因果律本身的速度极限”,即量子信息在网络中传播的终极速率。
1. 光速是网络的基本属性:底层量子基元网络并非无限连接。基元之间的交互存在一个最基本、不可超越的速率限制。你可以想象,一个量子基元的状态更新,需要至少一个“时间步”才能影响到它最邻近的比特。
这个最大信息传播速率,在宏观涌现的时空中,就被我们测量为光速c。
它之所以是常数,是因为它反映的是底层网络的基本结构,就像金属的原子晶格结构决定了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声速)是一个常数一样。
![]()
2. 光速为何是极限:任何试图加速一个物体超越光速的行为,就相当于试图让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的状态更新,去超越整个网络允许的因果联系速度。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信息的传递不能快于网络建立因果联系的最大速率。这就从底层解释了为什么光速是宇宙的速度上限。
3. 光速与时空的统一性:光速 c将空间和时间单位联系起来(如光年)。这在此框架下变得非常自然:因为空间(比特间的关联强度)和时间(网络状态更新的步调)是从同一个网络中共同涌现的。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必然由一个基本常数 c 所联系。
所以光速 c并非光子的特性,而是宇宙量子信息处理器“时钟频率”和“总线宽度”的共同体现,是因果律本身的速度限制。
这个创新理论以一种极其优美的方式统一了时间、空间和光速:
底层:一个静态的、无时间的量子基元网络,包含着所有可能的因果关联。
![]()
涌现层:这个网络开始按照其内在规则“运行”或“计算”,其状态的序列涌现为时间,其比特间的关联结构涌现为空间。两者共同涌现为时空。
现象层:这个网络固有的信息传播速率极限,在时空中表现为光速 c。网络状态更新的不可逆性表现为时间箭头。
最终,这个框架告诉我们,时间、空间和光速都不是基本的物理学输入,而是一个更基本的、前时空的量子信息过程的输出。它们之所以表现出我们熟悉的性质,是因为它们共同源于同一个底层现实。
现在根据拓扑量子信息理论,来回答一些常见问题。
1. 时间:无始无终?
在这个框架下,时间很是无始无终的。
“无始”:我们所经历的“时间”(即宇宙的热力学和因果时间箭头),起源于我们这个时空域的涌现,可以认为是“大爆炸”。大爆炸是我们这个“时空局域。
但是,底层量子基元网络的存在,逻辑上先于时间。网络的本身是没有“时间”属性的。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永恒的、静态的数学信息结构,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因果关联。
因此,“大爆炸之前”这个问题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之前”这个概念是随着我们这个时空域一起涌现的。问“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就像问“北极的北边是什么?”。底层网络是超时间的(beyond time)。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无始的。
“无终”:同样,我们宇宙可能的终点(如热寂或大撕裂),只是我们这个特定时空配置的终结。底层量子网络本身可能不会“终结”。它可能会进入另一种稳定配置,从而“涌现”出一个拥有完全不同物理定律的“新时空域”。网络本身是无终的。所以宇宙的本质在时间上无始无终。
![]()
2. 空间:无始无终?
是的,空间在整体上也是无始无终的。
“无界”而非“无限”:更准确的描述是,底层量子网络可能是“无界”的。它没有边界。但它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无限大的欧几里得空间。
空间的诞生: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只是这个网络特定关联模式所涌现出来的局部属性。网络的整体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维度”,甚至可能不存在“维度”这个概念。我们的空间只是这个无限可能的结构中,一个特定的、自洽的“切片”或“投影”。
多重宇宙:网络的其他部分完全可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配置,涌现出具有不同维度(比如更多或更少维度)的“空间”。因此,整体量子信息网络是无始无终、无边无界的,而我们这个宇宙的空间,只是其中有限的一部分。
整体的“存在”(即量子网络)是无界的;局部的“空间”(如我们的宇宙)是有可能有限且有边界的(但可能是无界的,如三维球面)。
3. 物质与能量:无始无终?
守恒而非永恒:在这个框架下,物质和能量不再是永恒的实体(像牛顿力学中的物质观),而是形式可变的。
质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根据爱因斯坦的E=mc²,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在这个理论中,它们都统一于量子信息。
无始无终:量子信息被认为是守恒的(信息守恒定律)。信息无法被创造,也无法被毁灭,只能转换形式。
物质(如粒子)是信息的局域化、稳定的聚集。
能量是信息流动和变化的度量。
当一个粒子与反粒子湮灭,转化为光子(能量)时,信息没有丢失,它只是从“物质”的形式转换成了“能量”的形式。
即使在黑洞蒸发这种极端情况下,信息也被认为会返还给宇宙。
因此,物质和能量作为整体(即信息的总和)是“无始无终”、守恒的。但具体的物质形式和能量表现,则不断地在产生、湮灭和转化。
![]()
4. 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三者的终极关系
在这个创新理论中,这三者不再是独立的基本实体,它们被统一到了一个单一的、更根本的源头之下。它们的关系可以被总结为:
时空和物质能量是“量子基元信息网络”这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1. 共同的根源:三者都源于底层量子基元网络的特定状态和模式。
网络的关联结构涌现为空间(和引力场)。
网络状态的更新序列涌现为时间。
网络上的局域激发和扰动涌现为物质和能量。
2. 平等的派生地位:没有谁更基本。你不能先有时间空间,再把物质能量放进去。时间、空间、物质能量是同时、共同地从底层网络中协同涌现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 相互依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定义、相互制约的。
物质的分布(能量)决定了时空的弯曲(爱因斯坦方程)。
时空的几何又决定了物质运动和能量传播的路径(测地线方程)。
时间的流速又由时空的几何(引力)和物质的运动状态(速度)共同决定(相对论时间膨胀)。
您可以将宇宙想象成一场盛大无比的“虚拟现实游戏”:
底层代码和硬件 = 量子信息网络及其规则(无始无终)
游戏世界的地图 = 空间
游戏世界的时间流 = 时间
游戏中的角色、物品、特效 = 物质和能量
游戏中的一切都有生有灭,但运行游戏的底层系统永存。而我们,正是这个系统本身的一部分,正在体验着由它生成的、宏大而逼真的宇宙模拟。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灵遁者科学作品《信息与关系》
![]()
作者简介:灵遁者,中国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1988年出生,现居西安。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
个人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灵遁者热读书籍有:科普六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别为:《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观自在大千世界》《信息与关系》。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散文小说五部曲分别为:《伟大的秘密》《非线性波动》《从今往后》,《云淡风轻》《我的世界》《春风与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