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式
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之夜,那夜色宛如被月光浸漂的薄纱,轻柔地挂在老李的窗外。老李坐在书房里的旧式藤椅上,目光在手机微信文友群内缓缓移动。屏幕上,一行行悼念亲人的文字,如同秋天的落叶,纷纷扬扬地飘落在他的心间。在文友们饱蘸深情的笔下,那桩桩逝者生前的趣事,像是一颗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也像一支温情的弓,拨动了老李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
“触景生情”,老李嘴里轻声念叨着,却不禁皱了皱眉头。他觉得,“景、情”两字似乎该调换一下位置,“触情生景”才更贴切。因为此刻,他心中涌起的那些关于父亲的回忆,就像是被情感的笔触勾勒出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在了自己的眼前。
老李的父亲生于上世纪初年,十多岁时,喜欢看书的他从那偏远的大巴山区只身来到城里求学。那是个风起云涌的如火如荼年代,家境贫寒的他,为了凑齐学费,做过挑夫、搬运工,甚至在严寒的夜晚,到江边去看守堆放的物资。在学校里,他抓住一切勤工俭学的机会,用汗水和坚韧,换来了知识的滋养。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读完了大学,成为了一个机械工程师。
老李记得,父亲曾无数次在饭桌上,讲起那些艰苦岁月的故事,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说,那些日子虽苦,却也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学会了坚韧和自强。
父亲的口音,是老李心中永远的印记。尽管父亲十多岁就离家求学,但几十年后,那口音依旧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土里土气的,甚至有些发酸。老李记得,小时候,父亲曾给他说家乡有个叫“蛇行”的地方,那里的风景很优美。他曾在地图上苦苦寻找父亲口中所说的“蛇行”,却怎么也找不到。过了不久他好奇地问父亲。父亲笑着指了指地图上的一个地方说:“就是这里啊。”老李定睛一看,原来地图上印的是“石壕”。那一刻,他才明白,口音的差别,竟如此之大。父亲的乡音,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线,牵扯着他对家乡的思念,也让他在异乡的岁月里,始终保持着那份纯朴和真挚。
除酷爱自己的专业外,父亲喜欢诗歌,这是老李从小就知晓的。吃罢晚饭,外出散散步后,父亲习惯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手持一本泛黄的诗集,摇头晃脑地朗诵起来。他的声音,带着浓浓的乡音,却也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母亲做完家务 ,在一旁看着他那陶醉的模样,总是笑着对孩子们说:“这是潲水锅钵翻了泡——冒酸呢!”,还说“鲁迅写了一个孔乙己,我们家娃娃长大了来写一个李乙己”。父亲听了,也不恼,只是笑笑,继续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老李记得,那些诗歌,像是父亲心灵的慰藉,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给予了他无尽的力量和希望。
岁月不拘,时节如流。如今,老李也已年过七旬,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也赋予了他独特的脾性。他喜欢念叨那些过去的往事,那些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当中学生的孙子,爱笑他“总是生活在昨天,不知生活在今天”的时候,他总是认真地说:“我当然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年轻人来说,你要学会尊重老年人,这是人性的正常表现。几十年后,过去的生活也会变成你美好的回忆的。”他的话语里,带着几多沧桑,却也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过去的珍视。
中元节的夜,渐渐深了。老李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那轮高悬的明月。月光如水,洒在他的身上,也洒在他那颗思念的心上。他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身影,在那遥远的家乡,远眺着月亮,带着浓浓的乡音,吟诵着那些古老的诗句。那些诗句,穿越了时空,回响在老李的耳边,让他感受到了父亲的温暖和力量。
“触情生景”,老李再次念叨着这个自己杜撰的词。他明白,那些情感,就像是种子,深深地埋在心底。一旦被触动,便会生根发芽,生成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他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铭记那些美好的回忆。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人,华文原创小说签约作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