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骨头硬?因为他是真有钱!鲁迅工资之高,是你难以想象的,1912年鲁迅进教育部,月薪60大洋,那时候北京房租平均每月1大洋,一碗阳春面才几分钱!
他不是苦大仇深,而是“腰包够鼓”才敢硬气。
别再以为鲁迅是个穿破布长衫、天天皱眉头写批判文的穷书生,真相是,他当年写杂文怼天怼地怼权威,靠的不是“穷人的勇气”,而是实打实的经济自由,你以为“硬骨头”是天生的?其实是有钱撑腰。
1912年,鲁迅刚进教育部,月薪就开到了60银元,那时候北京房租基本上只用8块大洋就能搞定,8-10间房的四合院,月租金在20元左右,一碗面也才几分钱,他一个月工资能租七间房、吃上万碗阳春面。
普通巡警才挣3块,小学老师也不过5到8块,他这起步就直接碾压了一整片人,可你以为他只是靠这份铁饭碗发财?错,他的收入来源多到可以出一本“多职业斜杠青年”说明书。
除了在教育部干了14年,他还在北大、北师大、女子师范等八所学校兼职授课,讲《中国小说史》,每月又加几十大洋进账,不仅如此,五四运动后他名气暴涨,稿费、版税、编辑费更是滚滚而来。
1923年,《呐喊》首印1500册,版税直接进账225大洋,后来重印不断,钱源源不断地来,他成了自由撰稿人,北新书局每月给他支付版税和编辑费,再加上报刊稿酬,月收入动辄500大洋以上。
有人粗算了一下,从1912年到1936年,鲁迅平均每月收入超过600银元,但因为一些原因,他每月的实际收入大概在200银元左右。
更夸张的是,他在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当教授,工资高得离谱,最高时月薪500大洋,是北京教授平均工资的两倍多。
但他也不是“为了钱忍气吞声”的人,厦门大学一欠薪,他立刻撕聘书走人,400大洋说不要就不要,转身就走。
这个时候的鲁迅,早已不是为了生计挣扎的小文人,而是个能靠才华养活自己、撑起一个家族的“中产阶层代表”。
他供养母亲、原配、弟弟弟媳,还时不时拿出几百大洋资助青年文学爱好者,他不仅有两套北京四合院,还买书如命,24年时间买了9600册书,收藏了6000张碑帖拓片,这种“文化消费力”,放今天也是“顶流文人”。
但你看他穿着,还是那件补丁长衫,抽着最便宜的香烟,穿着日本留学时的旧西裤,一穿就是十几年。
他不讲排场,不摆阔气,钱都用在了他认为有意义的方面:支持年轻人、印书出刊、赈灾捐款、支持进步思想。
他曾在讲话中直白地说:“自由固不是钱能买的,但能为钱所卖,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是最要紧的。”这不是空话,是他自己活出来的真实路径。
别的文人为了活命,得看谁脸色吃饭;鲁迅不一样,他的收入不是靠一个老板、一个机构,而是“多点开花”,政治不绑架,商业不束缚。
正因为如此,他的笔才敢直指黑暗,不怕封杀,不怕审查,不怕同行冷箭。他可以用钱撑起独立人格,而不是靠嘴硬装正义。
有人说,鲁迅是那个时代最硬的文人。其实,是那个时代最有钱的清醒者。他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才华、努力和选择挣来的。他的自由,是用扎实的收入换来的现实独立。他能“做自己”,是因为他早就不靠别人吃饭。
回头看,鲁迅不仅是文化象征,更是典型的“经济独立带来自由”的活教材。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在动荡的年代里,信仰固然重要,但没有稳定的物质基础,很多理想只能是说说而已。
他不是活在“仗剑走天涯”的浪漫梦里,而是在“有钱有胆量”的现实世界里,坚持做自己。
这,就是鲁迅的“骨头硬”背后,被人忽略的真相。
信息来源:鲁迅到底多有钱?超乎你想象!(2)——中华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