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枞阳汤沟的“小司马迁”列传(小说)
作者/钱力桂
【作家/诗人风采】
![]()
★钱力桂,别号铜都无痴。安徽省铜陵市十二中学高级教师,曾发表(纪实散文)《侠女施谷兰刺杀大军阀孙传芳》、《难忘江厂母校里的风景树》、《枞阳乡勇与太平军打了一场糊涂仗》,《东乡武术36名教大闹九华山》、《枞阳江厂古渡口》、《古镇汤沟文革浪潮中的刻骨之痛》、《“乌龟男”痛失“螃蟹女”之后》,(微型讽喻小说)《教务处第五副主任之殇》、《"校园内外”的用稿密码》 以及词赋《破阵子·为丁兆雄赋壮词以寄之》,《鹞山公园序赋》,小品文学剧本《路遇女导演》和《如此“替天行道”》(杂文)、《有感于“枞阳出人 桐城出名” 》、《越王钱缪的“金书铁券”》和《当前教育的异化与国本之忧》,(童话故事)《穿破校服的女中学生》等50余篇。2012年被市人民政府选拔为第五批学科带头人,2016年被市委、市政府联席选拔为第八批拔尖人才,2019年被评为铜陵市语文教师培训基地首席专家、领衔名师。
![]()
【作家/诗人作品】
枞阳汤沟的“小司马迁”列传(小说)
文/钱力桂
在枞阳县汤沟镇这地方,论起谁是“地保”这个话题,总绕不开一个名叫王士麟的老师,全镇的年轻教师都尊称他“小司马迁”。
说起来,他还是我早年在滨江农中教书时的同事,那会儿我们都是临时代课老师,我教语文他教道德与法制,他长期担任着班主任工作,清楚地记得,当时每天他除了上课就是家访,但学校领导都从来没有表扬过他,我很是不理解。这在古镇的教师群体里也算是个“特殊的存在”。
王老师这人模样稍微有点特殊,小时候头上生过疖疮,好了之后头发就稀稀拉拉的,他忒喜欢向退伍军人讨要的确良的帽子,主要目的——护短,护着自己那点头发。同事陶庄杰经常就爱拿这个逗他,有时候故意凑过去,装作要撩他的军帽,嘴上还打趣:“王老师啊,你这帽子是林副统帅发给的吧?”他一准儿瞪圆了眼睛,黑着脸,梗着脖子骂几句,并且气得他唾沫横飞,那认真的样子反倒引得我们大笑不止。他虽然气鼓鼓的,但过一小会儿见没人理了,气又消了,凑过来听我们聊天,活像个没脾气的孩子。
在农活上,王士麟是出了名的“懒”。田地里的庄稼和江边的芦苇几乎全靠他老婆和孩子打理,从春耕播种到秋收打谷,他连粪桶和扁担都很少碰。每天一日三餐他也与众不同,烧饭这活儿他嫌麻烦,不愿沾手。他又不舍得买饭票,很少在学校食堂吃,不过他从来没饿着,这人脑子转得快,他只要一直当班主任就有“巧妙的办法”。
他特别喜欢吃肉、吃肥肉,而且是纯肥的。30年前,经济条件不好,他老婆从不买肉,于是他想吃肉就天天家访,每天上午11点半,放学铃刚响没多久,他准背着个旧帆布包出门到西埂江头的学生家,一路走一路闻哪家肉香味儿;傍晚7点左右,天刚擦黑,他又晃悠着去了西埂江尾新河,同样是一路上闻着可有肉的香味。因为学生多,所以几乎每次都能赶上哪个学生家吃肉,他只要闻到肉香就站在哪位学生家的门边不动,作为家长,看见了总得招呼他进门吃两口,他当然边吃边和家长聊孩子的学习, 努力的让一顿饭吃得顺理成章。
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大家都摸清了他的规律了。那个年代农村人吃顿肉也不容易,所以也有一些家中孩子多的家长觉得很反感,如果哪顿准备吃肉,远远的看见他来了就关了大门,待他走远了再开门。
王老师还有一个“奢侈”爱好——旅游。可代课教师工资就那么点,实在经不起造。但他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到寒暑假就往外跑,每次出门虽然只带150块钱,却能把北京、天津、三亚、乌鲁木齐、拉萨、呼和浩特甚至佳木斯这些地方都跑个遍,况且他不是乘高铁、就是坐飞机。更神奇的是,一个多月后回到家,他身上不仅不欠钱,还能多出500多块,比出门时多了300多,有时身上不仅添置了西装领带,还添置了新皮鞋、新帽子。后来我们才知道,他鬼精鬼精的,先近后远,先到铜陵安庆池州这些近地方,然后由这些近地的学生岀钱给买飞机票。他教过的学生基本各地打工的都有,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往学生那儿钻,不仅吃住都靠着学生,而且不给路费不离开。有一次在上海,他愣是在一位条件很不好的学生小小的出租屋里住了快一个月,不洗脚也不洗头,学生实在扛不住了,偷偷给家里父母打电话,家长也没办法只好找到校长,校长只好通过手机转了点高铁费,才把他“请”回了汤沟。
虽然有的家长们背地里都偷偷叫他“粘皮膏”,说他粘人粘得很,但也有的家长喜欢他,因为他不管到哪儿,都不忘帮人家的孩子留意各个大小城市打工的机会,有合适的就赶紧联系,倒也帮了不少人的忙。
那时候,同事们都开玩笑说王老师有“特异功能”,不管哪个学生及其配偶,或是学生的子女,在外地做什么生意的,当什么头头的,他都能说得清清楚楚,人家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一应俱全,人们都佩服他。直到十几年后的一次周末,我回家乡途经桂家坝的快递站,偶然的了解到了其中的秘密。只见他正穿着件旧马甲,在快递站里忙前忙后地帮快递员分发物件,嘴上还念叨着“这个是张家的,那个是李家的”,热情得不得了。可我仔细一看,他手里偷偷攥着个小本子,趁快递员不注意,就把快递单上的电话号码和地址抄下来——原来他每个周末都来这儿“学雷锋”,明着帮忙,实则是在收集联系方式,难怪不管学生在哪儿,他都能“精准定位”。
![]()
近几年,王老师退休了,我因为在外地谋生,所以与他也很少再见面,偶尔听到他的消息,也只是说他腿脚不太方便,不常出门了。
直到去年,我因为需写一些关于汤沟地方历史人物,诸如革命志士张子如在汤沟丰乐街爆动、江厂枭雄方光钊与桂家坝牛人周连开在烽火年代短暂一生的历史性文章,托同学关系去枞阳文史馆查阅有关资料。我在图书馆书架上偶尔看到一本地方志,随手一翻,当我看到 撰稿者 一栏赫然写着“王士麟”三个大字时,着实让我吃了一骇。我赶紧往下翻,里面全是关于汤沟镇各村的历史沿革、人物故事,写得详实又细致,连几十年前的老校长老教师的配偶及其子女近况都记得清清楚楚。
端午之前,我特意回故乡汤沟江滨的小村庄看望他,见了面才知道,他几年前因喜欢大量吃肥肉,血脂超高导致部分血管阻塞腿部不能动了。可他没闲着,坐在家里笔耕不辍,一门心思写枞阳的地方志。在简陋的农舍里,他拿出一摞厚厚的手稿,笑着说:“反正也走不动了,不如把咱汤沟的这些事儿记下来,再等几十年以后有些事就没人记得了。”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这些成果足足有50多万字:光是地方学校史就写了15万字,从滨江农中、红卫中学、陈洲五七中学、汤沟中学以及湖东中学等的建校历程,到各个村部小学的变迁,连每一届的优秀毕业生名单都有记录;民俗文化部分写了大约18万字,端午的龙舟赛、春节的狮子灯、婚丧嫁娶的讲究,甚至是道士念经,都描写得活灵活现;乡村文艺部分大约16万字,收录了双溪河两岸当地老艺人的说唱段子、胡琴书唱词、民间故事和枞阳大鼓词,还有现在流行的广场舞;祠堂部分介绍还没有完工,大约已完成5万多字,把汤沟几大姓氏的祠堂历史、建筑特色都梳理得明明白白。
看着眼前这些手稿,再想起以前那个爱发脾气、爱沾光的王士麟同事,我心里油然产生出敬佩之情。以前总觉得他身上有不少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可现在才明白,他当年那些看似“投机取巧”的举动里,藏着对家乡历史风物的执念,那些偷偷收集的信息,也是他记挂历史的方式;而如今这几十万字的手稿,更是他对汤沟古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难怪镇上教师们叫他“汤沟的小司马迁”,这份执着和认真,确实配得上这个称呼。
临分别时,他还握着我的手说:“我还有刘家祠堂的资料没补全,等天气好点,让家人推我去找祠堂执事刘金亮大校聊一下。”我看着他眼里的光,忽然觉得,那些当年所谓的“缺点”,早已被他的执着和热爱酿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回铜陵的路上,我不由得再次翻了一下文件包里的《汤沟镇教育地方志》,当最后一页附录"滨江农中教职工通讯录"里,发现连食堂老炊胡白鲁阿姨的绰号"铁勺西施"都赫然在列……忽然明白,书里所谓的"人物志"不过是这老头用四十多年光阴,把我们大多数同事的故事变成他记忆中的"列传"。
又一年油菜花节到了,那一株株盛开的黄花此刻正像无数支金色的毛笔,在长江陈家洲平原上,续写着这个癫狂书生尚未完工的"太史公书"。
![]()
~~~~ 诗艺国际 ~~~~
文学殿堂,文友栖园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携手并肩,与时共进
欢迎长期赐稿,再现诗意生活
传统诗、词、曲、赋,现代诗歌
译诗,诗评,诗配画
文学理论
散文,随笔,杂文、小说
来稿请寄:153811241@qq.com
无限精彩,尽在【诗艺国际】平台!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关注,是一种支持;分享,是一种美德~

✾✾✾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