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枚高空气球飘过了北美大陆,最终被一架F22战斗机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外海发射AIM-9X导弹击落。
F22升空的那一刻,美国媒体铺天盖地炒作“间谍论”,国会议员对政府施压,舆论压力如潮水般涌向白宫。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用昂贵的导弹打一个气球?而中国又为何在这之后,突然从低调转向主动?
![]()
高射炮打蚊子
美军那次旨在“秀肌肉”的行动,可以说是一场不计成本的“高射炮打蚊子”的表演。
一架价值约1.5亿美元的F-22“猛禽”战斗机,去对付一个成本估算仅为2万美元的科研气球。
为了完成任务,整个支援体系都被动员起来。
![]()
E-3预警机、RC-135侦察机、F-15C战斗机、P-8A反潜巡逻机,一个都不能少。阵仗搞得很大,但过程却远没有那么潇洒。
那枚气球的飞行高度曾一度超过3万米,这几乎是F-22的升限极限。
从兰利空军基地起飞的飞行员,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机动动作,费力地爬升到攻击位置。
![]()
根据一份来源信息,飞行员总共发射了三枚导弹,前两枚都华丽地脱靶了。在那种极端高度下,空气稀薄,导弹的命中率显著降低,战机的机动性也大受限制。
更惊险的是,飞行员在执行大仰角发射后,战机一度濒临失控。
这次行动还暴露了更多问题,F-22为了追求隐身,牺牲了部分机动性,但在高空拉出的长长尾焰,几十公里外肉眼可见,所谓的隐身性荡然无存。
![]()
更让人不解的是,这枚气球一路从阿拉斯加、加拿大飘过来,美军的防空系统似乎毫无察觉,直到它晃晃悠悠飘到蒙大拿州的核基地附近,才被高空侦察雷达“发现”。
在整个行动中,美军整套指挥、协同、通信的工作频率和协同模式,被中方全程捕获。
这无异于主动递交了一份自家作战体系的“开源代码”。
![]()
中方的回应
气球事件之后,一场激烈的信息战随即打响。美方试图迅速构建一个“中国间谍威胁”的政治叙事,通过舆论和国会压力,将一个技术意外升级为国家安全危机。
然而,这种叙事从一开始就根基不稳。美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捞起气球残骸,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却令人尴尬:未发现任何监听设备或军事用途的装置。
证据的缺失,让美方坚持的“威胁论”显得无比空洞。
![]()
但中国这一次的回应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中方在事发初期,曾主动通过外交渠道沟通,解释这是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希望协商解决。但在对方强行将事件军事化后,中国似乎意识到,纯粹的言语辩解已经失去了意义。
于是,中国不再满足于解释,而是选择用实力说话。
![]()
2023年2月,就在气球事件后不久,海军招飞宣传片中,歼-35隐身舰载机的身影首次惊鸿一瞥。
到了今年9月,它已经在北京的阅兵式上编队飞行,同月在“福建舰”航母上,完成了电磁弹射起飞测试,2.1秒就加速到了280公里/小时。
![]()
对于下一代战机,中国也毫不掩饰。
2023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第六代战机的概念视频公之于众,其无垂尾飞翼布局、AI操控和智能蒙皮雷达的设计令人侧目。
到了2024年底,两架原型机已经在成都成功试飞,具备了超音速巡航与AI辅助操控能力。
![]()
其速度超过3马赫的技术指标,甚至压过了美国NGAD项目2.2马赫的目标。预计2030年前就能实现量产。
这是在清晰地宣告:中国在天空中的布局,不仅着眼于现在,更锁定了未来。
![]()
不对称的王牌
除了尖端的五代机和六代机,中国还展示了在非对称作战领域的独特优势。
2023年4月的环台军演中,歼-16D电子战机高调亮相。这款此前已在南海驱离过澳大利亚P-8A的战机,在实战演练中展现了可怕的能力:瞬间干扰致盲台军雷达。
![]()
与此同时,无人作战系统也进入了“爆兵”模式。2023年6月,“双尾蝎”无人机完成了密集编队和实弹测试,标志着它已经实战化部署。
9月的天津直博会上,此前已在台海执行任务的KVD002武装侦察无人机也公开亮相。
这些无人机与“蜂群”作战系统、电磁压制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全新作战方式。
用廉价高效的无人系统,去消耗对手昂贵的防御资源,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战略。
![]()
而在远海力量投送方面,中国的速度同样惊人。
075型两栖攻击舰的第四艘,仅用30个月就成功下水,打破了同类舰艇的建造速度纪录。
而万众瞩目的“福建舰”航母,也已形成实战化作战体系,搭载着歼-35、歼-15T和空警-600预警机,证明中国的防御纵深,已经有能力向更远的海域延伸。
中国的话语权,在这一轮攻防转换中,实现了逆转。
![]()
韬光养晦的句号
气球事件,并不是中国战略转变的“原因”,它更像是一个“确认键”,按下了早已酝酿成熟的战略调整。
它雄辩地证明,在美国持续推进“印太战略”,在亚太地区频繁军演、强化军事围堵的大背景下,“韬光养晦”的模糊性,已经从一种保护色,变成了一种可能引发误判的风险。
![]()
过去,一味地低调和隐藏实力,或许能换来发展空间。
但现在,这种做法反而更容易招致对手的战略误判和得寸进尺的挑衅。美方此次将一个民用科研气球强行军事化的做法,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新的范式必须建立。其内核,就是“以实力求尊重”。
![]()
主动、清晰地展示实力,目的并非为了寻求对抗,而是为了“划定底线”,让任何潜在的对手在行动之前,都必须掂量一下可能付出的代价。
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认为,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威慑”的平衡态势。
这种新平衡,正是建立在双方实力都清晰可见的基础之上。
![]()
结语
那个需要小心翼翼隐藏实力的时代,或许真的已经画上了句号。
一个基于实力平衡、规则更加清晰的新互动模式,正在被加速塑造。
![]()
信息来源: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