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秋天,张学良在台北的寓所里,翻阅着旧日的军事档案。
翻着翻着,他突然开口对身边的副官说了一句:“你知道吗?换了别人来带这支队伍,恐怕走不出一千里。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随口一说,可它其实是他几十年来心里压着的实话。
说的是谁不重要,关键是那支队伍——红军。
说起来,张学良跟毛泽东其实一辈子没见过面。
但他对毛的了解,不是道听途说,而是多年追打下来的“实战总结”。
![]()
1935年11月,红军在陕北的直罗镇和东北军正面对上。
那会儿,张学良的部队追得很紧,几乎是贴着红军打。
可谁想到,红军突然一个转身,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直接让东北军损失惨重。
那场仗过后,张学良沉默了很久。
他不是没见识过战斗,可没想到,跑了两万多里路的红军,竟还能打出这种精确的战术。
他那时候才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撤退。
![]()
这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有判断的战略转移。
不是谁都能干的。
那就得从头说起。
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蒋介石这次动真格的,调了上百万兵力,提出所谓的“堡垒主义”,一圈一圈地压缩苏区的空间。
那会儿,红军内部也出现分歧——有些人觉得,咱们人多了,可以正面打了,不用再躲躲藏藏。
![]()
毛泽东不同意。
他知道,红军的优势不是人多,而是灵活。
可惜,他的意见被压了下去。
结果是惨烈的。
红军损失惨重,从十几万人锐减。
根据江西苏区的民间口述,那会儿一个村子里能走路的男人几乎都上了前线,回来的人没几个。
![]()
这时候,毛泽东被边缘化,军事指挥权交到了别人的手里。
红军陷入了被动。
这一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出发的时候,带的东西多得惊人——锅碗瓢盆,甚至老乡送的腌菜缸子都有人背着。
一路走得极慢,湘江一战,红军被尾随的敌军压上来,打得极为惨烈,几万人倒在血泊中。
那场仗之后,部队只剩三万多人。
![]()
毛泽东重新站出来。
他说,不能这么走了,得轻装。
于是下令扔掉一切非必需品。
有人连祖传的缝纫机都扔了,只背着一口粮袋。
那之后,红军行军速度大大提高,敌人再也追不上。
还有一件事,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特别重视情报。
![]()
每到一个县城,他第一时间找的不是指挥部,是报纸。
那会儿的报纸不多,能看到的往往是《大公报》《申报》这种,他会拿着仔细看,把蒋介石的调兵遣将揣摩得清清楚楚。
有人说他是靠直觉,其实他是靠信息。
无线电那时候也是关键工具。
毛泽东极重视电台工作,对搞无线电的几位干部非常尊重。
有一次电台搞坏了,整整一夜他都没合眼。
![]()
再说回张学良。
他那会儿带着东北军,算是给蒋介石“打工”。
东北沦陷之后,他没地盘,只能听命于中央调遣。
和其他军阀不同,别的部队红军一来,他们就“象征性打两下”,然后就躲远了,生怕蒋介石借机插手地方事务。
东北军不行,只能跟着红军屁股后头追。
可追多了,红军就火了——打几次阻击,让他知道后果。
![]()
直罗镇那次,就是红军主动设下的伏击圈。
张学良事后翻地图的时候说:“这支队伍,能走这么远,还能打胜仗,不是一般的事。”那时候他开始认真考虑和共产党合作。
后来,事情发展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
张学良扣了蒋介石,逼他答应抗日。
这件事改变了中国战场的格局,也让国共之间开始了短暂的合作。
而这背后的推动力,就是那一路走来的红军。
![]()
长征结束的时候,红军到达陕北,和那边的部队会师。
部队只剩下不到八千人。
有人说,那时候的红军,已经是“拖着最后一口气”走完的。
可那口气,走得太远了。
- 参考资料:
-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 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整理,《张学良口述历史》,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
- 王树增,《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