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红军长征,大家脑海里可能是“小米加步枪”。
可问题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情况远比“小米加步枪”要惨淡得多。
当时的中央红军总计8.68万人。
你猜装备率多少?不足40%。
这还得算上6101根梭镖和882把大刀。
那弹药呢?更是少得可怜。
![]()
“家底”有多薄?
咱们来看一组出发时的“家底”数据。
中央红军全军,仅装备步马枪29153支,山炮、迫击炮总共38门,重机枪357挺,轻机枪322挺。
就这点家当,要对抗国民党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拥有持续军工生产能力的军队。
![]()
“弹药”有多缺?
枪支奇缺,弹药更是“决战”级的储备。
出发时总共携带步枪弹141.8万发,平均下来,每支枪也就40多发子弹。
机枪弹22.3万发,连一场稍大的战斗都不能支撑。
![]()
更要命的是弹药质量。
由于长期被“围剿”,根据地的兵工厂只能“从战场找回子弹壳,重新装上火药和铅头”。
这种“复装弹”,根本不能用于连发。
“对手”有多狠?
红军这点火力,在国民党军面前,几乎就是“单薄”的代名词。
当时国民党中央军一个步兵连,配有轻机枪9挺。
一个营,有重机枪连(6挺重机枪)和迫击炮排(2门炮)。
![]()
而中央红军8万多人,轻重机枪加起来才600多挺,平均每个连机枪不足两挺。
敌人还有制空权,飞机全程侦察轰炸。
这仗怎么打?
灾难性的“大搬家”:错误的战略比没有弹药更可怕
按理说,弹药如此稀缺,应该轻装简行,打了就跑。
但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的后勤保障,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搬走一切“坛坛罐罐”
![]()
1934年10月,红军离开苏区时,中革军委发出了一个指示:把一切都要带走。
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是基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准备,而不是为了一次上万里的战略机动。
结果,红军长征变成了一场“大搬家”。
笨重的行囊
这场“大搬家”有多夸张?
红军不仅携带了粮食、武器、弹药,还带了大批辎重。
包括极其笨重的兵工厂、印刷厂、造币厂的机器设备。
野战医院的那台德国造的X光机,也给带上了。
甚至,连笤帚、擦机布、破工作服、烂手套等废旧破烂都舍不得扔。
这些“坛坛罐罐”加起来共有数千副担子。
光是苏维埃中央银行携带的黄金、白银和印钞机,就足足有一百多副担子。
![]()
湘江的代价
这种“大搬家”式的行军,后果是灾难性的。
庞大的后勤队伍,大大延缓了红军的行军速度。
这让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得以从容地在红军前进方向部署一道道封锁线。
红军在突破敌人封锁线时屡屡错失战机,造成巨大损失。
当红军在五岭山的羊肠小道上,才不得不开始丢掉一些大型机械。
等拼死渡过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只剩下3万多人。
血的教训证明,这种后勤战略,根本行不通。
遵义转折:扔掉幻想,仓库在前方
弹药越打越少,部队越走越慢,红军被逼到了绝境。
转折,发生在1935年1月。
![]()
遵义会议与扎西整编
遵义会议(即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决议,严厉批判了“大搬家”式经济保障工作的危害。
会议之后,红军开始有组织地转变后勤保障工作。
1935年2月上旬,中央红军进入云南扎西地区进行整编。
这次整编,决定把笨重物资精简掉,以提高部队机动能力。
那台从苏区一路抬来的德国造X光机,终于在扎西被处理掉了。
![]()
新方针:“取之于敌”
扔掉了“坛坛罐罐”,红军的弹药和补给从哪里来?
答案只有五个字:“就地取材”。
而“就地取材”的核心,更是简单粗暴,只有四个字:“取之于敌”。
1935年2月16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告全体红军战士书》中明确指出:
“全体同志,打胜仗,消灭大量敌人,缴他们枪和子弹,武装我们自己……是我们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从这一刻起,红军的后勤思路彻底转变。
“输送大队长”与多样化缴获
![]()
没有后方兵工厂,失去了根据地,红军唯一的弹药来源,就是围追堵截的敌人。
红军战士们开玩笑地称呼国民党军官为“输送队长”,称蒋介石为“输送总指挥”。
红军的弹药补给,变成了“有什么枪,打什么仗”。缴获成了最核心的战斗目标。
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第一,靠打歼灭战,成建制缴获。这是最主要的来源。1935年2月的遵义战役,就缴获各种枪2000余支。1936年10月,红军在吴起镇以西的五里河口战斗中,消灭了一个骑兵团,打垮三个骑兵团。
缴获了该部所有火炮、迫击炮、重机枪,外加800多匹战马。
第二,靠智取乔装,“骗”取装备。1935年4月9日,红九军团侦察科长曹达兴,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团长,率侦察连战士,一枪未放就夺取了长岩镇。
用同样的方式又夺取了瓢儿井,缴获大批物资,补充了800余套新军装。
第三,靠乘虚截获,打“时间差”。1935年4月28日,军委纵队在曲靖以西隐蔽,先遣分队在通向昆明的公路上,截获了薛岳部汽车一辆。
车上是龙云批给薛岳的10份云南十万分之一地图,和10箱云南白药。这些地图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称赞。
唯一带到陕北的山炮
![]()
在红军手里,缴获的重武器比金子还珍贵。
1935年4月,红二、六军团在湖南陈家河战斗中,缴获了一门完好的75毫米山炮。
这门炮在此后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军指战员对它极其珍爱,宁肯自己吃苦流汗,也要马驮人扛,随队转移。
必要时,就拆卸深埋,有机会再组装起来。
历尽千辛万苦,这门山炮最终被带到了陕北,成为整个红军队伍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
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战争的正义与否,民心的向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红军在长征中以劣势的武器装备,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靠的正是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以及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最深厚伟力。
参考资料: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勤保障研究.湖北党史网.2018-05-08
从“大搬家”到就地取材.人民网.2016-10-21
解读长征(72):红军长征途中都用啥武器.人民网.2016-10-21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军需补充.贵州省政协.2019-04-18
红军长征路上如何保障军需供给.中国知网.2023-04-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