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战时期日军步兵大队的大队炮情况,大部分人的了解就是:一个步兵大队下辖一个步兵炮小队,配备两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其实不然,日军步兵大队本就有多种编制,其下辖大队炮编制并不相同,加上时间维度(不同时期),编制种类更多,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
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
其实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列装前,日军步兵大队配备的是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配备数量也是一个步兵炮小队两门。曲射步兵炮其实就是迫击炮,因为日军把90毫米以下口径的迫击炮归类为曲射步兵炮,属于步兵武器,90毫米以上才叫迫击炮,属于炮兵武器。九一八事变时,日军步兵大队的大队炮就是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不过实战中完全不敌东北军的法国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吃了不少亏。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研制新型迫击炮,成果之一就是九四式90毫米迫击炮。不过日军高层对射击精度差的迫击炮不感兴趣、觉得浪费弹药,最终选择了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作为步兵大队的制式大队炮。至于落选的九四式90毫米迫击炮,则用于装备日军炮兵部队,组成独立迫击炮大队,每个大队配备36门!顺便提一下,九四式90毫米迫击炮其实很鸡肋,为了追求精度重量达到159公斤,而国军装备的81/82毫米迫击炮重量只有70公斤上下,机动性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
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军工跟不上迅速膨胀的部队规模,因此新组建的日军部队不得不使用老式装备,原本已经撤装的大正十一年70毫米曲射步兵炮被重新启用。抗战初期日军组建的特设师团不仅装备了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同时列装的还有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炮和三一式75毫米山炮,后两种武器也是老式装备,由于缺乏武器只能从仓库里搬出来使用。只能说上世纪30年代的日本就是穷逼帝国主义国家,实力不足!
后来因战线迅速扩大,日军陆续编成了多个独立混成旅团,主要负责占领地的治安与整备工作。独立混成旅团基本上是由旅团本部、5个独立步兵大队(也有4个、6个的情况)、旅团炮兵队(野炮或山炮2~3个中队)、旅团工兵队、旅团通信队等单位构成。而独立步兵大队的大队炮实力较强,有2个大队炮小队,其中一个炮兵小队配备两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另一个炮兵小队配备两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随着战争的延续,日军兵力不断扩大,其武器装备越来越不够用,新组建的独立步兵大队的大队炮使用三一式75毫米山炮来代替标配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
![]()
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炮
在中国南方作战的日军则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迫击炮,不少步兵大队追加了一个迫击炮小队,配备两门九四式90毫米迫击炮。在中国南方的山地和丛林地带,迫击炮的机动性比75毫米山炮要好很多,虽然日军的四一式/九四式75毫米山炮已经很轻便。不过九四式90毫米迫击炮还是没有国军的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好使,后来日军不得不开始列备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
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其实研制很早,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日本就从法国购买布朗德1927式81毫米迫击炮及相关技术。只不过在日军高层眼中,迫击炮这种武器不值得大规模装备,精度比不了身管火炮、太浪费弹药。根本原因是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于是在武器性能上片面追求射击精度,看看二战时期日本陆军装备的一系列奇葩武器就知道了。所以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的研制工作一波三折,还落在九四式90毫米迫击炮后面,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要到1940年。
![]()
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非常适合岛屿作战,日军装备数量不少,甚至会在步兵中队配备1~2门。至于步兵大队的大队炮甚至直接使用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每个炮兵小队配备4门,实际作战效能高于两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不过由于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前期产能不足,后期失去制空权/制海权难以运输到一线部队,所以只是部分部队装备。
至于抗战后期,缺乏武器装备的日军甚至用缴获的武器来武装部队,不仅是二线部队,连一些一线部队也在使用缴获的武器。抗战后期日军新组建的独立混成旅团,其下辖的独立步兵大队就有装备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甚至博福斯75毫米山炮的情况。当然,这些火炮的弹药补给是个问题,只能用于低强度的治安作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