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周浚
岳麓山的银杏叶颜色又重了几分,湖南师范大学科研实验楼的走廊里飘来一缕熟悉的气息——像极了4年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部的味道。这缕气味在不经意间扯动记忆的丝线,将窗外的蝉鸣、监护仪的蜂鸣和4年前实习期间带着生活温度的瞬间缠绕成结。
护理课藏在旧冰箱里
我初到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是在7月,长沙热得像口烧红的铁锅。我在白大褂口袋里揣上卷了边的护理手册,跟着张霞平老师为静脉曲张患者换药,额角的汗滴清晰可见。张老师转身从护士站的旧冰箱里拿出块冰镇西瓜:“先歇会儿,护理不是死记规程。”
她指着病床上娭毑(湖南方言,尊称老年妇女)腿上的溃疡说:“你看这皮肤薄得像蝉翼,得像摸自家外婆那样轻。”那天,患者家属送来的酸梅汤正放在冰箱里。张老师倒了两杯说:“患者信任你,才肯把最痛的地方交给你。”
后来我才知道,那台旧冰箱里总藏着“秘密”:有家属送的紫苏姜,还有张老师自己煮的冬瓜皮茶。“夏天血管病患者怕热,这些小东西有时比止痛药更能安抚人心。”张老师常说。
足背动脉上有“轻重之道”
记忆里,监护仪的蜂鸣声里总掺着蝉鸣。82岁的嗲嗲(湖南方言,泛称祖父级长辈)刚做完下肢动脉支架手术,每次我给他量腿围,他都直摆手:“帅哥,太斯文咯!”他教我用长沙话喊“放松些咯”,说这样患者才肯把肿得发亮的腿放心交过来。
有天夜班,张老师路过,拉我到病床边教我摸足背动脉:“你看,这脉搏跟小虫子似的,手上力度轻了摸不着,重了又吓跑它,得像给婴儿试奶温那样巧。”
现在在实验室给大鼠做血管缝合,导师总夸我“手感准”。可我知道,这准头里藏着张老师捏着我的手试了十几次的耐心。
再急也要“护蕊心”
长沙夏天的暴雨从不讲道理。那年抢救主动脉瘤破裂的患者,急诊平车碾过水洼的声音像敲鼓,我攥着输血器的手直抖。张老师正在给患者盖被单,忽然轻声说:“你看窗外雨打荷花,再急也得护着那点嫩蕊。”她转身从白大褂口袋里摸出干毛巾,给术后寒战的患者捂手。“一点暖能抵半边药。”她说。
后来我发现,她的口袋里永远备着两样东西:记满患者习惯的小本子和随时能递出去的温毛巾。现在我写护理预案,总会在“应急措施”后添行小字:备温毛巾,雨天更要暖。就像张老师说的,抢救拼的是技术,可护的是人。
数据要准,但人不是数字
上周导师指导论文时,指着“患者疼痛评估”部分说:“数据要准,但更要记着人不是数字。”我翻出4年前的夜班日志,某页边角有行潦草的字:“3床刘娭毑说冬瓜皮茶比止痛针管用。”
那时觉得这样的记录太“不专业”,但此刻这些字却在台灯下泛出暖光。原来那些课堂上念的“整体护理”,早已成为记忆中血管外科的日常。
晚风卷着夜市的香气飘进实验室时,抽屉里的旧胸牌滑了出来,“湘雅二医院实习护士”的字迹被汗水浸得发蓝。突然很想回去看看,病房走廊里是否还有谁在教新人摸足背动脉?护士值班室的冰箱是不是还冻着酸梅汤?
那些在消毒水味里滋长的温柔与坚韧,已成为每个从湘雅二医院走出来的年轻人坚实的铠甲。而这份传承,正像岳麓山的银杏叶,一年年绿下去,带着温度,也带着力量。
![]()
文: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护理学硕士研究生 周浚
编辑:魏婉笛 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