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接了个紧急电话,就被病人举报,我没闹,转身入职私立医院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第一章

周一早上七点半,城市刚刚苏醒。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中心医院的门诊大楼上,预示着这将是一个繁忙的工作日。

李明医生快步穿过医院走廊,白大褂的下摆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摆动。他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十六小时,眼下的黑眼圈透露着疲惫,但脚步依然稳健。作为心内科的副主任医师,这样的工作强度他早已习惯。

“李医生,3床病人突然胸痛!”护士小张急匆匆地跑来。

李明立刻转身向病房走去:“心电图做了吗?血压多少?”

“150/90,心率110。已经让护士站准备心电图机了。”

李明点点头,迅速走进病房。病床上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面色苍白,汗珠从额头滚落。这是李明负责了三年的老病人陈大爷,冠心病史,这次因肺炎入院。

“陈大爷,放轻松,我在这里。”李明一边安抚病人,一边熟练地进行检查。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让原本紧张的病人和家属稍微安心了些。

处理完急诊,李明才开始每天的常规查房。他细心询问每位病人的情况,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在医院的这十年,李明以其精湛的医术和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同事和病人的一致好评。

上午十点,李明刚完成一轮查房,正准备喝口水,手机震动起来。他看了一眼屏幕,是妻子林晓的来电。这个时间点,妻子通常不会打电话来,除非有急事。

“小明,婷婷发高烧了,39度!我试了退烧药,但温度一直降不下来!”电话那头,林晓的声音带着哭腔。他们四岁的女儿婷婷体质较弱,每次发烧都让夫妻俩提心吊胆。

李明的心揪紧了,但他压低声音说:“别急,先用物理降温,我这边查完房马上回去。”

就在李明准备再多交代几句时,病房门被推开了。一位穿着讲究的中年妇女站在门口,她是8床病人刘老太太的女儿王女士。王女士双手抱胸,眉头紧锁,显然已经站了一会儿。

“李医生,医院的电话是摆设吗?我母亲昨晚又不舒服,值班医生看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王女士的声音尖锐,“您是不是应该先关心一下在院的病人?”

李明快速对电话那头的妻子说了句“等我回电”,便挂断了电话。他深吸一口气,转向王女士:“对不起,家里有点急事。我们这就去看刘阿姨的情况。”

王女士冷哼一声,目光落在李明还握在手中的手机上:“看来李医生的‘急事’真多啊,工作时间接私人电话,这就是你们医生的职业态度?”

李明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放回口袋。他跟随王女士来到刘老太太的病房,仔细检查了病人的情况,并调整了用药方案。整个过程中,王女士一直站在旁边,眼神中充满审视与不满。

中午十二点半,李明终于有了一点喘息的时间。他赶紧给妻子回电话,得知女儿的体温暂时降了下来,但精神状态仍然不好。李明心疼不已,但下午还有两台预约手术,他无法离开医院。

“我尽快完成手术就回去,你先观察着,有情况随时打电话。”李明轻声说道,内心充满愧疚。作为医生,他能救治无数病人,但当自己的家人生病时,他却常常无法陪伴在侧。

下午的第一台手术是给一位冠心病患者放置支架,手术复杂,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李明穿上沉重的铅衣,走进导管室。在X光引导下,他熟练地将导管送入患者血管,精准地放置好支架。两小时的手术一气呵成,当看到屏幕上血流通畅的影像,李明才松了口气,发现自己的手术服已经被汗水湿透。

between手术的短暂休息时间,李明再次给妻子发了条信息询问女儿情况。得知婷婷的体温又升了上来,他的眉头锁得更紧了。

第二台手术比预想的更复杂。患者血管有多处严重狭窄,李明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技术水平。就在他准备进行最关键的操作时,手术室的电话响了。护士接听后,犹豫地看向李明:“李医生,您家人的电话,说是有急事...”

手术室内的空气瞬间凝固。几位助理医生和护士都看向李明,等待他的决定。在手术中接听私人电话是明令禁止的,但李明想到了发烧的女儿,内心挣扎不已。

“告诉她我在手术中,结束后会立即回电。”李明沉默了几秒后说道,然后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术上。但他的手指微微颤抖,暴露出他内心的不安。

手术结束后,李明几乎是跑着回到办公室。他拨通妻子的电话,得知婷婷已经嗜睡,呼吸急促。凭借医学知识,李明意识到这可能不是普通感冒,而是更严重的疾病。

“马上带她来医院!我现在就下楼接你们!”李明急切地说。

就在他脱下白大褂准备去接女儿时,科室主任赵教授面色凝重地走了过来:“李明,来我办公室一下。”

李明的心沉了下去。他跟着赵主任走进办公室,看到桌上放着一封正式的信函——医务科收到的投诉信。

“今天有病人家属投诉你工作时间频繁接打私人电话,严重影响了医疗工作。”赵主任推了推眼镜,“特别是下午手术期间,还有家属打电话到手术室,这是严重违规行为,你知道吧?”

李明试图解释:“主任,今天我女儿发高烧...”

“我理解你的家庭困难,但医院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赵主任打断他,“特别是王女士,她不仅写了投诉信,还表示要曝光到媒体。你是科室的骨干医生,更应该以身作则。”

李明握紧了拳头,感觉一阵无力感席卷全身。他为了工作付出了那么多,多少次因为急诊手术错过了家庭重要时刻,多少次深夜被叫回医院处理紧急病人。而今天,当他的女儿需要他时,却因为接了一个紧急电话而被投诉。

“主任,我...”李明的话还没说完,手机又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妻子来电”,他犹豫着是否接听。

赵主任看了看表:“你先去处理家事吧,但这件事医务科会进行调查,可能会有书面警告。理解你的处境,但医院有医院的规定。”

李明默默点头,走出主任办公室后立即接听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妻子的哭泣声:“婷婷抽搐了!救护车正在来医院的路上!”

这一刻,李明感觉自己的世界崩塌了。他冲向急诊科,内心充满了自责与恐惧。如果因为这次投诉而影响了他的职业,如果因为工作的牵绊让他无法及时照顾女儿...各种念头充斥着他的脑海。

在急诊科,李明看到女儿小小的身体躺在病床上,额头贴着退热贴,脸色潮红。林晓红着眼睛抓住他的手:“医生说是重症肺炎,需要住院治疗...你怎么才来?”

李明握紧女儿发烫的小手,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助。就在这时,他注意到不远处王女士正扶着母亲从门诊方向走来。当他们的目光相遇时,王女士非但没有回避,反而露出一丝讥诮的表情,仿佛在说“看吧,这就是不负责任的医生的下场”。

这一刻,李明的心中涌起一个他从未想过的念头:或许,是时候该离开这个他奉献了十年青春的地方了。

第二章:离职决定

婷婷的病情比预想的还要严重。诊断为重症肺炎合并胸腔积液,需要住院治疗。看着女儿因为呼吸困难而急促起伏的小胸脯,李明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

在儿科监护室外,李明紧紧握着妻子的手。林晓靠在他的肩上低声抽泣:“医生说如果再晚一点送来,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我真的好害怕...”

“没事的,我们的女儿很坚强。”李明轻声安慰,但内心充满了自责。作为医生,他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作为父亲,他却差点因为工作而耽误了女儿的救治。

三天后,婷婷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转到了普通病房。李明这才回到心内科上班。但医院里的气氛明显变了。

走进医生办公室,原本热闹的谈话声戛然而止。几位同事尴尬地朝他点点头,然后迅速移开目光。护士站的小张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默默递给他今天的查房记录本。

科室早交班时,李明明显感觉到赵主任对他的态度冷淡了许多。当分配当日手术任务时,原本该由他负责的两台复杂手术被安排给了另一位副主任医师。

“李明,你这周就先负责门诊和普通查房吧。”赵主任轻描淡写地说,甚至没有直视他的眼睛。

中午在食堂,李明独自坐在角落的桌子上。几个年轻医生和护士在不远处窃窃私语,不时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他清楚地听到了“私人电话”、“投诉”等词语。

更让他心寒的是,当他下午去查房时,几位原本关系不错的病人态度明显疏远了。8床的刘老太太甚至直接表示:“李医生,我女儿说要请科主任亲自为我看病,就不麻烦您了。”

李明只是点点头,专业地完成工作后默默退出病房。他想起三年前刘老太太因急性心梗入院时,是他连夜手术把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术后,患者家属曾紧紧握着他的手千恩万谢,如今却因为一个投诉而全盘否定他的专业素养。

下班前,李明被叫到医务科。科长给他看了正式的处理决定:因“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影响医疗工作”,给予通报批评,扣发三个月奖金,年度考核评为基本合格。

“李医生,我们知道你平时工作认真,但这次投诉人背景不一般,坚持要严肃处理。”医务科长无奈地说,“院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希望你能理解。”

李明平静地接过处理决定书,没有说话。十年职业生涯,他收获了无数锦旗和感谢信,但也抵不过一次投诉的影响。

回到家,李明看到妻子正陪着康复中的女儿画画。婷婷看到他,开心地伸出小手:“爸爸!”

抱着女儿温暖的小身子,李明的心既柔软又坚定。他想起这十年来错过的家庭时光:女儿的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爸爸、无数次生日和节日,他大多因工作缺席。

“今天医务科给了我处分。”晚饭后,李明平静地对妻子说。

林晓愣住了:“为什么?就因为那天接了我的电话?”

“嗯,王女士的投诉被高度重视。”李明的语气出奇地平静,“院里给了通报批评,今年考核基本合格。”

“这太不公平了!”林晓激动地站起来,“你为医院付出了那么多!多少次半夜被叫去做急诊手术,多少次假期值班!就为接一个紧急电话,他们就这样对你?”

李明没有说话,只是拿出手机,找到一条消息。这是一家私立医院副院长发来的招聘邀请。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收到类似邀请了,但之前他从未考虑过离开公立医院。

“我打算辞职。”李明轻声说。

林晓震惊地看着丈夫。作为医生的妻子,她深知公立医院的稳定性和社会地位,但也亲眼目睹了丈夫这些年的付出与委屈。

第二天,李明向医院提交了辞职信。消息很快传开,科室一片哗然。赵主任试图挽留他:“李明,别冲动!医院的处分只是走个形式,过段时间就会淡化处理。”

几位同事也劝他三思:“李医生,为这点事辞职太不值得了。私立医院虽然薪酬高,但毕竟不如公立医院稳定啊。”

最让李明意外的是,医务科科长亲自打来电话:“李医生,处分决定可以重新讨论。院里正在考虑一项新政策,会更加注重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

但李明的去意已决。十年公立医院生涯,他见证了医疗体系的种种变化,也亲身体会到了作为医生的无奈。他渴望一个更加尊重专业、注重医患关系平等的工作环境。

一周后,李明正式入职康明私立医院。入职第一天,副院长亲自带他参观医院环境。这里的硬件设施明显优于公立医院,患者数量少,医护人员配比更加合理。

“李医生,我们非常重视像您这样的人才。”副院长诚恳地说,“在这里,医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医院管理层会全力支持你们的专业判断。”

康明医院给予李明的薪资是之前的三倍,工作时间更加规律,还有专门的科研支持。最让他满意的是,医院明确表示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和个人时间。

然而,在新环境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顺利。私立医院的患者往往有更高的期望值,他们支付了高昂的医疗费用,对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都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

一天,一位冠心病患者因为对治疗方案有异议,直接在诊室里对李明大声指责:“我花了这么多钱挂专家号,你就给我这么简单的方案?是不是在敷衍我?”

李明耐心解释医学原理,但患者仍然不满。最后,他只好请科室主任一起来沟通,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那天下班后,李明独自在办公室坐了很久。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或许无论在哪里,医患关系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一个月后,李明逐渐适应了新环境。他精湛的医术很快赢得了同事和大多数患者的尊重。康明医院的心内科因为他加盟,就诊人数有了明显增长。

然而,就在李明逐渐放下心中的疙瘩时,一场意外的重逢,让原本平静下来的波澜再起。

第三章:不速之客

那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李明刚完成一台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正在写手术记录。护士敲门进来:“李医生,前台有一对夫妇想挂您的号,说是从您以前医院那边特意过来的。”

李明有些惊讶,他在康明医院工作的消息并没有刻意宣传,谁会专程找来呢?

当他走进诊室,看到的却是王女士和她的丈夫。短短一个多月不见,王女士看起来憔悴了许多,眼下的黑眼圈明显,早已没有了当初在医院里指责他时的盛气凌人。

“李医生,终于找到您了。”王女士的丈夫先开了口,声音里带着恳求,“我们去了好几家医院,才打听到您在这里工作。”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