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CAR疗法-全球研究与发展格局(2025)免费领取!
摘要:CAR-T 细胞疗法作为 21 世纪癌症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彻底改变了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格局。它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的 T 细胞,使其能精准识别并消灭癌细胞,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正逐步向实体瘤、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病领域拓展。本文将梳理 CAR-T 疗法的发展历程、技术迭代、临床应用现状,剖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让大众轻松理解这一 “活的药物” 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患者带来新生。
![]()
一、免疫治疗的前世今生:CAR-T 疗法的 “奠基之路”
CAR-T 疗法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百年免疫治疗发展的基础上。早在 18 世纪,人类就开启了免疫治疗的探索 —— 当时通过牛痘病毒接种预防天花,这是最早的免疫治疗实践。19 世纪 60 年代,德国医生 Busch 和 Fehleisen 观察到,感染丹毒的癌症患者出现肿瘤缩小;1891 年,“免疫治疗之父” William Coley 使用 “科利毒素”(细菌提取物)治疗骨癌,让上千名患者实现肿瘤消退,这些发现首次揭示了免疫系统与癌症的关联。
20 世纪中期,过继细胞治疗(ACT)的提出成为关键转折点。1954 年,科学家首次提出 “过继细胞转移” 概念,即通过输注预先激活的免疫细胞来对抗疾病。其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是 ACT 的重要分支 —— 医生从患者肿瘤中提取已浸润的 T 细胞,在体外激活、扩增后回输,该疗法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展现出潜力,并于 2024 年迎来首款获批药物Lifileucel。
而 CAR-T 疗法的直接 “前身” 是T 细胞受体(TCR)疗法。1982 年,科学家首次发现 TCR,它能识别癌细胞表面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呈递的抗原。但 TCR 疗法存在局限:需依赖 MHC 呈递,且部分患者缺乏能识别肿瘤的 T 细胞。为突破这一困境,科学家开始探索不依赖 MHC 的新型受体,最终催生了 CAR-T 技术。
![]()
图 1. CAR-T 细胞领域关键里程碑的时间线
二、CAR-T 疗法的 “进化树”:从一代到五代,功能不断升级
CAR-T 细胞的核心是 “嵌合抗原受体(CAR)”,它像 “导航系统” 一样,让 T 细胞精准锁定癌细胞。自 1987 年首次提出 CAR 概念以来,技术已历经五轮迭代,每一代都在功能上实现关键突破(见表 1)。
表 1 各代 CAR-T 细胞的技术特点与临床进展
![]()
第一代 CAR-T:仅含 CD3ζ 信号域,虽能识别癌细胞,但回输后很快凋亡,无法持续抗癌;
第二代 CAR-T:加入 CD28 或 4-1BB 共刺激域 ——CD28 能快速激活 T 细胞,4-1BB 则延长 T 细胞存活时间,这一代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力,如治疗白血病的 Kymriah、治疗淋巴瘤的 Yescarta 均属于此类;
第三代 CAR-T:整合多个共刺激域,理论上活性更强,但需警惕过度激活导致的毒性;
第四代 CAR-T(TRUCKs):新增 “诱导型细胞因子” 模块,激活后分泌细胞因子,招募更多免疫细胞 “围攻” 肿瘤,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已展现潜力;
第五代 CAR-T:通过加入 IL-2Rβ 结构激活 JAK-STAT 通路,进一步提升 T 细胞的长期抗癌能力,目前仍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此外,科学家还开发了TCR 融合构建体(TRuCs)等新型 CAR-T 技术。TRuCs 将 CAR 的识别域与 TCR 复合体结合,降低细胞因子释放,安全性更高 —— 在间皮瘤、卵巢癌临床试验中,93% 患者出现肿瘤缩小,为实体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三、临床突破:从血液肿瘤到多领域,CAR-T 的 “战绩” 如何?
CAR-T 疗法的 “成名之战” 是在血液肿瘤领域。2012 年,7 岁女孩 Emily Whitehead 接受 CD19 靶向 CAR-T 治疗,成为全球首个被 CAR-T 治愈的白血病患者,至今已无癌生存超 10 年。这一案例推动 CAR-T 疗法进入爆发期,目前已有多款药物获批,覆盖多种血液肿瘤。
(一)血液肿瘤:疗效显著,长期缓解率高
CD19 靶向 CAR-T:针对 B 细胞来源的白血病、淋巴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数据显示,B-ALL 患者完全缓解率超 80%,NHL 患者客观缓解率达 44%-91%,部分患者缓解期超 2 年;
BCMA 靶向 CAR-T:针对多发性骨髓瘤(MM)。2021 年获批的 Abecma 让 33% 患者实现完全缓解,2022 年获批的 Carvykti 完全缓解率高达 83%,55% 患者在 2 年后仍无疾病进展。
(二)实体瘤:突破重重障碍,曙光初现
实体瘤(如脑胶质瘤、胃癌、前列腺癌)因肿瘤异质性强、免疫微环境抑制性强,曾是 CAR-T 疗法的 “硬骨头”。但近年来,通过局部给药、双靶点设计等策略,已取得关键进展。而下一代 CAR-T 技术正是突破实体瘤治疗瓶颈的核心方向,其通过多种创新设计,针对性解决实体瘤治疗中的抗原异质性、免疫逃逸、免疫抑制微环境等难题(见图 2)。
![]()
图 2 下一代 CAR-T 细胞技术
下一代 CAR-T 细胞技术正被开发用于克服实体瘤中的关键挑战,如抗原异质性、免疫逃逸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例如,双特异性串联 CAR-T 细胞可同时靶向两种肿瘤抗原,降低抗原逃逸风险,提高对异质性肿瘤的疗效;合成 Notch 受体(SynNotch)和合成膜内蛋白水解受体(SNIPR)通过引入控制层,需初始肿瘤抗原信号才能激活 CAR 表达或治疗性载荷,提升特异性并减少脱靶毒性;正交细胞因子受体使 CAR-T 细胞能选择性响应工程化细胞因子,在不产生传统细胞因子治疗系统性毒性的前提下增强 CAR-T 细胞功能;“装甲” CAR-T 细胞可分泌 IL-18 等细胞因子或双特异性抗体,增强 T 细胞浸润和存活能力,提升其在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删除 TET2、NR4A1/2/3 等 T 细胞存活负调控因子,已被证明可减轻 CAR-T 细胞耗竭,增强其抗肿瘤功能。
具体临床进展包括:
脑胶质瘤:通过颅内注射靶向 IL13Ra2 或 EGFR 的 CAR-T 细胞,50% 患者实现疾病稳定,部分患者肿瘤缩小超 150 天;
胃肠道肿瘤:靶向 Claudin18.2(CLDN18.2)的 CAR-T 在胃癌、胰腺癌中客观缓解率达 38.8%,且无严重毒副作用;
前列腺癌:改造 CAR-T 细胞使其抵抗肿瘤微环境中的 TGF-β 信号,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展现出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三)跨界应用:不止抗癌,还能治疗自身免疫病、艾滋病
CAR-T 疗法的应用已超越癌症领域:
自身免疫病: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发性硬化症(MS)等,通过靶向 CD19 清除 autoreactive B 细胞。2024 年研究显示,15 名 SLE 患者接受 CD19 CAR-T 治疗后,自身抗体水平下降,症状改善,缓解期超 2 年;
艾滋病(HIV):新型 CAR-T 细胞(M10 细胞)整合了广谱中和抗体(bNAbs)和趋化因子受体 CXCR5,既能清除 HIV 感染细胞,又能阻止病毒扩散。临床试验中,10/18 患者 HIV RNA 水平显著下降,且无严重毒性;
衰老相关疾病:靶向衰老细胞表面的 uPAR 或 NKG2DL,CAR-T 细胞能清除衰老细胞,在小鼠模型中改善肺纤维化、肝脏老化,为抗衰老治疗提供新方向。
![]()
图3 拓展 CAR-T 细胞疗法在非癌症疾病中的应用范围
四、挑战与未来:如何让 CAR-T 疗法更安全、更普惠?
尽管 CAR-T 疗法成果显著,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毒性问题:最常见的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需通过优化 CAR 设计(如降低信号强度)、加入 “自杀开关” 来控制;
制造与成本:目前 CAR-T 多为 “个性化定制”,需从患者体内提取 T 细胞,通过病毒载体改造,成本高达百万美元。科学家正开发 “现成”(off-the-shelf)CAR-T,利用健康供体 T 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降低成本并提高可及性;
实体瘤攻坚:需进一步解决肿瘤浸润难、抗原逃逸等问题,例如通过 “装甲 CAR-T”(分泌细胞因子)、双靶点 CAR 设计,增强 T 细胞在实体瘤中的存活与杀伤能力。
未来,CAR-T 疗法将向 “更精准、更安全、更广泛” 方向发展: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 “智能 CAR-T”(如 synNotch 受体,需双重信号激活),减少脱靶毒性;结合 mRNA 疫苗、溶瘤病毒,进一步提升抗癌效果;同时,在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等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拓展,成为真正的 “多面手” 疗法。
结语
从 18 世纪的牛痘接种,到如今的 CAR-T 细胞疗法,人类对抗疾病的思路始终围绕 “唤醒免疫系统”。CAR-T 疗法的成功,不仅为癌症患者带来治愈希望,更开启了 “活细胞药物” 的新时代。尽管仍有挑战,但随着技术不断迭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 CAR-T 疗法将更安全、更普惠,为更多难治性疾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