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台风“桦加沙”过境,各类气象数据密集涌现。“风眼直径约70公里”这样的原始数据令读者挠头,但当转述为“风眼面积相当于三个香港”,抽象数字瞬间变得可感可知,成为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环节。
01
为何要“翻译”?
数字的天然抽象性是传播的第一道障碍。精确的数值虽然专业,却难以在读者脑海中形成具体画面。例如,台风“桦加沙”的“风眼直径约70公里”这一数据,对于非气象专业人士而言十分模糊,但“相当于三个香港的面积”这一类比,则立刻让几乎所有读者,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居民,对台风的巨大规模产生了直观的、震撼的认知。此时,“翻译”的目的是在专业信息与大众常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信息过载的今天,读者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一个需要费力理解的数据很可能被直接跳过。对宏观数字进行“翻译”,使信息与读者的日常生活产生有效连接,从而显著提升报道的传播效率与共鸣感,让关键信息在信息的洪流中精准抵达。
02
参照系要选准
数字“翻译”得好,需要找到恰当的参照系或转换维度。
首先是类比法,即连接已知与未知。 成功的类比在于参照物的选择必须具有广泛的共识性。“香港”作为国际知名大都市,其面积大小在公众心中有大致概念,是极佳的参照物。还有一些典型案例,如用“西湖的水量”来具象化暴雨的强度,用足球场、天安门广场来类比面积。但若选择一个生僻或自身规模就难以量化的参照物,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
其次是拆解法,将庞大数字拆解到个人可感的层面。例如将“总投资18.7亿元”转化为“平均每位市民分担200元”,或将“年快递业务量超千亿件”解读为“平均每分钟有X万件快递在路上奔波”。这种拆解让抽象数字与读者的日常生活经验产生连接,大大增强了感知度。
![]()
03
换算应准确、适度
数字翻译不是简单的“修辞游戏”,这决定了准确性是其第一原则,任何比喻与拆解都必须建立在准确的换算基础上。一个微小的计算失误,足以瓦解读者对媒体专业性的信任。
在追求效果的同时,必须恪守适度原则。一篇报道中,一两处精妙的数字翻译足以画龙点睛,过度使用则会稀释重点,甚至让严肃话题显得轻浮。编辑需依据报道的基调与目标受众,精准拿捏分寸。
此外,避免敏感不适的类比是职业道德的体现。在灾难报道中,应杜绝可能对受灾群体造成伤害的比喻方式,始终保持人文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媒体应有差异化表达。党媒报道可能倾向于使用“相当于X个三峡工程”等体现国家成就的类比;而都市类媒体则可能选择更贴近市民生活的参照物,如“相当于X个中心广场”。
传播的有效性,始终建立在被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这一原则尤为关键。因此,数字“翻译”是一项复合能力,既要求精准无误,也追求共鸣共情。当新闻稿件能同时做到这两点,报道的穿透力自然会大大增强,实现真正的有效传播。
校对 | 张彦君
主编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