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娟娟 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文约4200字,预计8.4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在排版岗位工作了13年,邓娟娟终于有机会转岗成为一名图书编辑。以前,睡前刷短视频是她放松身心的方式;而现在,她也“患上”了编辑“职业病”,总是试图在社交媒体的海量信息里寻找有价值的选题。还真给“挖”着了,殡仪师念安分享的治愈故事,不仅打动了邓娟娟,也触发了她作为一名编辑的敏锐神经。她的主动和真诚赢得了作者的信任,在出版社、部门团队的支持下,历经一年打磨,这位新手编辑策划的第一本书《向着光的方向——殡仪师的生命手记》终于问世,并以上市一个月首印售罄的好成绩和读者如潮的好评,回馈了编创团队的用心和努力。
看到“殡仪师”三个字,你是否也会心头一紧?
这个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职业,却成为我从排版岗转任编辑后策划的第一本书的主题。在排版岗位工作的13年间,我亲眼见证了许多优秀的编辑同事如何发掘选题、打磨书稿,他们对待内容的专业与热忱深深感染着我。如今,我终于有机会转换角色,独立策划一本书,经历《向着光的方向——殡仪师的生命手记》从零到一的过程,让我对出版工作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
《向着光的方向——殡仪师的生命手记》
作者:念安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在短视频中发现“蓝海”
我习惯在睡前刷会儿短视频,试图在多元的信息里让身心放松下来。自从从排版岗转做编辑后,这个原先单纯的放松模式,变成了我甩不掉的“职业病”。我像一部信息搜索雷达,竭力从海量内容中扫描有价值的选题线索,下意识地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蛛丝马迹”,沙里淘金般地搜寻着值得深挖的内容“矿产”。
某天晚上刷到了这样一段视频:一位短发女主播带着几分神秘轻声问道:“你‘卷’娃吗?”屏幕左下角的“殡仪师”三个字显得格外刺眼。瞬间让我心跳加速,一股莫名的恐惧感涌上心头。我的大拇指本能地准备向上滑动,生怕多停留一秒,让大数据的算法认为我对这类内容情有独钟。但编辑的本能顿时苏醒,感觉到她的名字——“念安”仿佛有一种魔力,我对故事的好奇最终压过了恐惧,想听听这位站在生死边界的殡仪师会说些什么。
念安讲述的是一位老人耗尽毕生心血培养出优秀儿女,最终却在孤独中离世。她借工作中亲历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养育孩子不必过度紧绷,与其焦虑挣扎,不如坦然接纳。
出于好奇,我接连翻看了她的其他作品,惊讶的是,每条视频都收获数千条点赞,有些热门视频的点赞量甚至突破3万。评论区更是情感的“共鸣场”,有人感慨生命脆弱无常;有人分享与家人相似的经历;还有不少网友留言感谢念安的分享,称这些故事帮助他们走出了焦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而呼声最高的,是期待这些故事能结集出版,“如果出版一定买”“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些治愈故事”的留言比比皆是。
看到这些留言,我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这么治愈的故事,只以短视频形式传播,信息容量有限,信息传播广度受限,只能在少数人之间转发分享。如果将这些故事打造成一本书,就能让治愈的力量突破算法的茧房,抵达更多需要被抚慰的心灵,让更多读者受益。这个念头促使我立刻行动起来。我疯狂地寻找念安的联系方式,当那个“添加好友”的绿色提示跳出“对方已通过”的瞬间,我长舒了一口气。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我介绍,并告诉她,她的短视频具有治愈人心的力量,非常适合出版成书。整个对话过程中,她始终简短而有礼貌地回应我,直到她说要去安葬客户下次再聊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冒昧,于是知趣地就此打住,不再往对话框里输入内容,静静地等待着她的“佳音”。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出于对殡仪师职业的敬畏,我“恶补”了这方面的知识,对这个大众陌生的行业有了新的了解,同时期待着念安的回复。
10多天过去了,念安的微信头像安静地躺在列表里,没有任何动静,我迟迟不敢贸然主动联系,告诫自己要耐心等待。这期间我总忍不住想象她在为逝者送行,或是在抚慰某位失亲者的场景。直到一次午餐时,我向部门副主任提及这个选题,她当即肯定:“这个选题不错,很有爆款潜质!”专业编辑前辈对这个故事价值的认可,让我信心倍增,那些藏在屏幕背后的温暖与力量,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之后,我开始主动出击,频繁“骚扰”念安,肯定了她手记的独特价值,并告诉她准备将这本书作为重点选题上报,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在“逼她上船”,用诱人的出版前景推她一把。为了增强她的信心,我还把她视频下方粉丝温暖的留言整理成文,精心排版,做成一本凝聚着无数心灵共鸣的电子手册,发送给念安。这不仅是一份资料,更是一份别致的邀请——邀请她和我一起把这些微小却珍贵的光芒,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念安终于被我打动了,答应提供选题申报表所需的信息。她坦诚地告诉我,是我的诚意说服了她。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真诚也能穿透虚拟的壁垒,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桥。虽然我们素未谋面,只是隔空交流,但却有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我的真诚,最终赢得了她毫无保留的信任。我感觉到,这份信任,不仅是对我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
念安说,在见证无数家庭与逝者的故事后,她见过太多人在告别时刻才惊觉时光稀缺,才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与不可逆转。那些扒着棺木的泪水、饱含渴望的眼神,藏着失去后的追悔莫及,这份遗憾始终刺痛着她的心。她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生命故事,传递“现在还来得及”的温暖信念。愿这些故事能成为读者提前“预习”死亡这堂必修课的钥匙,让大家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学会拥抱当下、珍惜所爱,朝着有光的地方更好地前行。
365天的打磨
自那以后,我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起探讨人生感悟,构思推敲书名,最终把书名确定为《向着光的方向——殡仪师的生命手记》,因为光总能带给人希望与力量。
部门选题论证会前一晚,我反复推演这个选题在论证会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准备了应对预案。没想到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后续的出版社选题论证会上也顺利通过。部门主任说:“在这个充斥着‘生存焦虑’的时代,这个向着光的、积极向上的选题非常有意义。”同时,我也知道这类题材的市场风险,但坚信这个时代需要这样一本“向死而生”的勇气之书。
编辑引导作者完成书稿的过程,也是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我把编辑的专业服务做细做实,首先是着手把作者所有相关短视频的语音转成文字。通过语音转文字软件,初稿快速成形,因语音转文字稿的错漏较多,我又不厌其烦,逐字逐句地进行核对、改错。我把完整的语音整理稿发给念安时,她惊讶于我整理的速度,直呼“你太快了,太牛了”,随即让我先休息,剩下的交给她。也许是受我主动提供语音整理稿的感染,她过年都没休息,依旧伏案工作,不仅把文字细细地理了一遍,还补充了很多以前没讲过的新故事。
初稿完成后,我作为第一个读者,心里又兴奋又有点紧张。虽然很多故事我在视频里都听过,但静下心来读这些文字,还是被深深地打动了。念安显然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她笔下的文字就像高清镜头,将工作中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身临其境,与书中的角色同悲同喜。作者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一个个感人的场景,让我们思考当下的意义。当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与她并肩站在逝者人生的终点回望时,才真正明白平凡日常的珍贵,才懂得珍惜那些习以为常的陪伴。尤其是读到那些送别者无声落泪的段落时,我的眼眶也不知不觉湿润了。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每一个今天,正是太多人永远无法抵达的明天。我坚信这些故事也将给每一位读者带来同样的触动与启发。
出版社的每个编辑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力量作支撑。在书稿的修改加工阶段,部门团队给了我许多帮助,我们在协作深耕中不断提升内容的质量。和我一起负责书稿的同事熊天赐特别认真、专业,他把作者原本比较零散的手记,像拼图一样理出了清晰的结构,还按故事传递的情绪做了分类,把相近主题的故事放在一起,使读者阅读时,情绪能保持一定的连贯性,为整本书的框架打下了基础。他好几次跟我说:“别担心,只要我们用心,这本书肯定能做好。”
作者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忍痛割爱”,从原先的50多个故事中精选35个有代表性的故事,按照对生命思考的不同角度,分成了两辑。在这些故事中,念安这位从业10余年的殡仪师,虽然不是职业写作者,却用克制而温暖的笔触,将职业生涯的珍贵片段娓娓道来。从初入行的忐忑,到从容抚慰家属;从服务特殊客户时的紧张,到理解服务意义后的释然,字里行间既没有贩卖悲伤,也没有消费苦难,面对集体回避的死亡话题,她如温暖的陪伴者,教会读者在失去中打捞慰藉、在绝望中汲取力量。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负责装帧设计的邓家珏老师的设计方案,堪称“胆大包天”。整体理念上,他摒弃文案堆砌与视觉冲击,以极简的风格呈现。他说,生命本身就是厚重的,无需多余装饰。封面选用热熔纸材质,搭配“烫透”工艺,使“向着光的方向”这一意象通过物理质感得以具象化表达——光线穿透烫印区域的视觉效果,暗喻生命向光生长。
![]()
封面发光效果
内文用绿色油墨贯穿,这个色彩既是对“好好活着”最鲜活的诠释,也与封面的极简形成呼应。内文中的停顿、留白,既是对生命历程的尊重,也为读者留出思考空间。我想,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
![]()
![]()
![]()
内文效果图
从与念安的初次沟通到图书正式出版,我们整整打磨了一年。过程虽比预想中更为曲折,却也让我们收获了许多温暖与感动。社领导始终给予支持,给了我们把书做精做深做透的底气。部门领导多次进行协调,推进工作,兄弟部门的同事也在各个环节给了很多专业建议。特别是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张国功教授对书稿予以高度评价,指出这本书的出版对公众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提升了对书稿出版价值的认识,为书稿的顺利编辑出版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
今年9月,这本带着温度的书终于问世。让我们惊喜的是,新书受到市场追捧,上市仅一个月,6000册即告售罄。许多拿到新书的读者,即时的反馈,如潮的好评,让我们倍感温暖——许多人分享了阅读时的感动与领悟,有人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有人鼓起勇气向家人表达爱意……这样的市场反馈和读者评价使我们深感,虽然行业未来发展难以预期,但我们为出好书所做的所有用心和努力,都是值得的,终会收获美好的回馈。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出版商务周报》
2026年征订开始啦!
解读行业焦点 关注产业创新
扫码订阅,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