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有一次档案室整理旧报纸时,发现一份1947年的军政记录,角落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电报副本。
发信人是张灵甫。
内容寥寥几句,但能看出字迹写得极快,甚至有些字迹已经模糊,只有“弹尽援绝”“以死报国”几个字还算清楚。
那种写给上级的电报,语气很平静,可越看越不对劲。
这封电报,是从孟良崮发出来的。
![]()
一个月后,它成了南京国防部会议厅里最刺眼的证据。
那天南京天气闷热,屋里却冷得像冰窖。
蒋介石站在桌前,脸色铁青,手里的文明棍一下下敲着桌面。
汤恩伯跪在地上,额头被打破了,血从脸上滴下来,染红了衣领上的勋章。
蒋介石把电报摔他脸上,喊了一句:“念!
![]()
汤恩伯哆嗦着把电报念完。
屋里鸦雀无声。
下一秒,棍子又抽了下来。
没人敢说话。
这不是普通的军纪处分,是一场失控的情绪爆发。
![]()
蒋介石的愤怒并不难理解。
整编74师,全军覆没。
张灵甫死了。
而救他的部队,就在不远处,按兵未动。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要从几个月前的那次山东作战说起。
![]()
1947年春,国民党军调集了45万兵力,准备对山东解放区进行一次“重点打击”。
张灵甫的整编74师被安排做主攻。
他们装备精良,全美械,战斗力强得离谱。
连部队的伙食都比别的师团高级。
那时候私下里,其他军官都叫它“御林军”。
![]()
但问题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张灵甫这人优秀是真优秀,可也不太爱听调度。
尤其是跟李天霞、汤恩伯这几位“老熟人”,关系一直不怎么样。
那会儿张灵甫带着部队一路猛冲,打得挺顺,可他冲得太快,前后队伍被拉开了。
等他发现自己孤军深入时,已经来不及了。
![]()
粟裕和陈毅早就盯上了这个机会,直接调集五个纵队,把74师围在了孟良崮一带。
张灵甫退守主峰,打算坚守待援。
他发了电报,催促汤恩伯、黄百韬、李天霞等人支援
可结果呢?援兵不是晚了,就是根本没动。
李天霞那边甚至只派了一个连,冒充旅部去“支援”。
![]()
说到底,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算盘。
汤恩伯和张灵甫不对付不是一天两天了。
李天霞更是因为当年争军长的位置被张灵甫告了一状,心里一直有疙瘩。
黄百韬倒是派了部队试图增援,但战斗力差得远,压根就没突破解放军的封锁线。
张灵甫不是不清楚这些,他只是没得选。
![]()
他在电报里说:“四面皆敌,援兵不至,粮弹将尽。”这八个字,读起来平静,实际已经是绝望。
接下来的事很快。74师被彻底围死。
张灵甫的遗体,是战后在山洞里发现的。
身中数弹,穿心而死。
关于他的死,国民党方面说是自杀,解放军方面说是击毙。
![]()
后来找到的多份战后报告,包括陶勇身边医生盛政权的回忆,都提到张灵甫胸前有两个枪孔,子弹是从前面穿入,从后背穿出。
还有人说,他当时已经被包围到连突围的希望都没有,最后是在掩体中被发现的。
究竟是哪种死法,没有定论。
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没打算投降。
蒋介石很快知道了消息。
![]()
第一反应是晕倒了,真的晕过去了。
醒来后,马上开会问责。
汤恩伯那天被打得很惨,甚至有人说,那不是单纯的责罚,更像是一种“清算”。
不过说实话,蒋介石的反应也不只是对汤恩伯一个人的失望。
他心里清楚,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战败。
![]()
这是国军派系内斗、指挥失灵、军纪松弛的集中爆发。
整编74师的覆没,让山东战局出现了剧烈动荡。
原本占据主动的国军,很快被解放军反攻。
此后几个月,整个华东战场开始转向。
而张灵甫的死,也让“王牌部队”这个名头,成了一种讽刺。
战后,蒋介石追赠他为陆军中将,还在南京玄武湖立了块碑,后来海军还专门以他名字命名了一艘驱逐舰——“灵甫号”。
可这些,都不等于补偿。
1954年,汤恩伯病死在日本。
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只说了一句话:“死了也好。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把“御林军”这仨字当真叫。
参考资料:
江渭清,《江渭清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
盛政权,《陶勇将军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
胡博,《国民党军将领抗战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刘统,《解放战争全记录》,中信出版社,2010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